海绵城市时代到来,怎样把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湿地公园建设中

地下岑石,天上云汉,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关注岑汉。

生态设计领域中,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指导理论及设计方法,致力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和区域气候调整,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湿地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借助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能量循环过程实现水质提升、雨洪调蓄等生态功能。

我们把文章与图片分为两部分,图片适合欣赏建筑设计,文字适合学习景观知识

图片来源:Indigo生态模块住宅 Woonpioniers

null

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

海绵城市理论是把城市当作海绵一样,赋予它较大的自主协调能力,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自然灾害时,有较高的“弹性”,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其海绵功能的主要实现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让城市建设的部分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发挥“渗、蓄、滞、净、用、排”的作用,暴雨时可削减洪峰储存降水,枯水期将存水回用,缓解水缺乏的状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null

湿地公园在城市建设中提供净水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种类众多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它们所形成的能量循环系统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具有

降解作用,湿地植物还可以对水中的悬浮颗粒起到吸附与沉降的作用,因此,湿地兼具物理层面与化学层面的水质净化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净水空间。

null

海绵城市理论在湿地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是推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园林设计相结合,体现了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突出地位。将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结合起来,是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重要举措。

null

提高湿地蓄水效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湿地是天然的海绵体,是蓄滞雨洪的关键角色。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绿地的透水效率,不破坏原有场地的渗水面。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海绵体,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园林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尊重现状场地基底,保留自然渗透面,避免使用混凝土、石材等低透水率的池底做法,在季节性降雨变化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池底下方预留蓄水罐的做法,以供雨季蓄水,旱季回用,满足海绵城市“蓄” “滞”的要求。

null

园路设计是湿地公园的关键内容

从海绵城市的角度思考,园路是湿地公园中下渗率较低的组成部分,是雨水汇流的路径。园路设计首先要考虑雨水径流过程,结合公园地形,借助地势梳理雨水廊道走向。园路作为雨水汇流区域,需要考虑路面排水途径,可以采用高差法和侧排法:高差法即采取园路路面高于两侧绿地的做法,让雨水自然流向两侧绿地;侧排法即在园路两侧设置排水沟,道路积水排向两侧排水沟。

null

铺装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道路、广场及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雨水的管理和调控效果,尽可能地采用透水材料。透水材料具有透水、透气性强的特性,可让雨水快速渗透地表,更有效地减小区域汇水洪峰,减少地面雨水汇流量。透水园路路面可以有效回补地下水,改善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透水广场可以结合地下预埋储水系统,收集雨水用于补充公园景观用水和公厕用水,有效实现海绵城市“渗”和“用”的要求。

null

驳岸设计

驳岸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避免将驳岸进行渠化设计,要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驳岸,这样才会保证海绵系统的完整性。在水流冲刷面,为抵抗水流侵蚀,可以采用自然抛石驳岸的做法增强驳岸的强度;石块间的自然孔隙,可以作为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自然驳岸的处理手法是兼顾海绵系统和生态系统有效运转的建设途径,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加以推广运用。

null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合理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可以使公园的湿地生态功能和城市海绵功能联动发展,集城市休闲功能与自然生态功能于一体,更高效地发挥城市公园的作用,在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又能解决一部分城市问题,通过低影响、低投入、高保护的设计方法让自然做功,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麻烦点个赞哦~

岑汉建筑景观,寻求志同道合之人,期待您的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