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京东

作者 皮爷 子雨 来源 新摘商业评论(xinzhainews) 选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京东交出了一份满

作者 皮爷 子雨 来源 新摘商业评论(xinzhainews)

选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京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月28日盘前,京东发布了2018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京东净收入1348亿元人民币(约196亿美元),超过市场预估的1325亿元,实现连续5个季度单季收入破千亿元人民币。

2018年全年净收入为4620亿元人民币(约672亿美元),2018年第四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7.499亿元人民币(约1.091亿美元),实现连续12个季度的盈利。

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一份极其亮眼的财报,不论是总体营收还是调整后净利润都远超市场预期。

财报一经发出,京东股价一反之前低迷态势,盘前大涨12%,达到半年以来的高点。

然而对于京东的长期观察者来说,最令人吃惊的还不是京东的利润大涨,而是财报中披露的物流和技术投入数字:2018年京东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21亿元,同比增长82.6%,创历史新高;而全年以开放物流业务为代表的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则是同比大幅增长142%。

建立12年的物流已然把京东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今日益加码的技术投入似乎也无不透露出京东已然着手对未来的长远布局。显然,这个电商巨头在深挖护城河的同时,更是放眼未来,规划着自己的下一个十年。

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一个信号:我们熟悉的那个京东又回来了。

01

物流新「履历」

近日,一则京东招聘的新闻成为人们竞相讨论的焦点。

2019年,京东集团宣布新增岗位需求预计将达1.5万人,其中京东物流将在2019年新增1万名员工。

在经济形势的陪衬下,京东物流大量扩招背后似乎影射出这个核心业务在新一年不一样的定位。

2月2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18年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排名,京东物流赫然位列第一阵营。服务好、速度快、质量高是消费者贴给京东物流的标签。但从过去的一年来看,在它身上的标签怕是不仅于此。

2018年,京东正式“开放”的第一年。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东在全国运营超过550个大型仓库,总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在去年的双11期间,京东物流仓配一体服务订单中超过90%实现了当日达和次日达。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不仅包含了爆发式增长的京东自营订单,还有大量使用京东物流仓配一体服务的商家订单。

显然,对于物流这个利器,京东的定位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京东似乎正在逐步践行着自己“零售即服务”的战略。

这点早有佐证。

在2019年初,京东物流CEO王振辉即公布了2018年成绩单:京东物流开放业务全年收入远超目标,同比增长超100%,服务客户总数超过20万家,多个客户年合作额超过1亿。

频频利好背后是社会基于这家“物流企业”的认可,但最引外界关注的还是财报中的另外一组数字。

据财报显示,2018年Q4京东履约费用占净收入的比例达到6.6%,实现历史最低值。(“履约费用(Fulfillment expenses)”指的是从用户下单到商品配送再到售后服务全流程费用,即为完成整个销售动作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其中物流相关费用占大部分)

从某种程度来讲,京东物流的履约费用创新低,对物流行业乃至社会而言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可以预知的是,在新最低值的标杆作用下,物流行业将实现更高的物流效率和更短的交付时效,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显然,在京东物流的加持下,整个物流行业正呈现出更为健康、更为成熟的增长趋势,其仓配一体的独特模式更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市场注入了新鲜可见的活力。

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京东物流正在以它独特的开放态势、全新的运作模式与超前的技术定位造福着整个社会,润物无声却又可圈可点。

02

技术「押宝」未来

同样引发外界关注的,还有京东财报中的技术投入。

2018财年京东财报显示,全年技术投入达121亿,同比增幅82.6%,连续5个季度实现单季收入过千亿,并连续12个季度实现盈利。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出,京东在继续扩大其在技术领域的布局,以技术创新推动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核心竞争优势在2018年不断得到巩固。

以技术拉动和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增长推动点是京东近两年的主旋律。2018年,京东开始从“科技零售”向“零售+零售科技”转变,将自身在零售领域积累的大量领先技术能力对外进行开放。

在采访中,刘强东称,“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提升了用户体验,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随着京东推进‘无界零售’战略,我们将致力于优化公司各项业务资源,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近些年,通过引入全球科学家,京东在云计算、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IoT等领域实现了研发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软硬件一体的互联网技术体系。仅2018年京东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了3407件,进入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阵营。

软件层面,围绕零售业务打造的智能供应链,降低了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通过智能供应链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C2M反向定制,以数字化的方式开拓出了更具创新能力的供应链服务。

硬件上,智能物流打造的无人配送车,无人机,无人仓以及在AIoT领域推出的全新科技品牌京鱼座让这一独特的技术体系形成了有机的闭环,也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范例。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一众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各行业深度融合,也提升了行业整体效率。

在2018年双十一全球好物节中,全国规模最大的京东机器人仓群投入使用,推动智能补货自动单量同比增长了136%,重点品类预测准确率达93%,合作伙伴苏泊尔、松下、飞利浦等品牌现货率提升至99%,品牌库存周转同比优化率平均超过30%。

通过京东NeuHub人工智能平台,还帮助京东智能客服实现了超1630万次的客服处理,目前已有超过3万个京东品牌供应商和POP商家接入。

这是技术开放的一年,更是全行业互惠互利的一年。

多年沉淀的供应链能力、物流能力、数据能力、营销能力、金融能力和技术能力逐渐以模块化、平台化、生态化的形式全面对外输出,赋能合作伙伴,提升行业效率。正如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黄宣德所说,“京东专注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会进一步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两年前刘强东提出,未来十二年京东全面向技术转型,技术和服务成为未来京东的两大方向。如今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开始从“一体化”向“一体化开放”转变,京东再次锁定了未来的成长路径,抢得了先机。

03

品质京东的「背后」

成立21年,签约商家21万个,超过17.8万名员工,间接拉动就业人数超过千万——这是京东给出的最新成绩单。

从无到有,从小企业到电商巨头,京东的发展一直根植于中国市场,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继续服务于中国经济。

对此,刘强东给予了更加精准的答案。“2019年京东会关注三个领域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它们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未来也会提供更多产品吸引各个县城市的用户。”

囿于京东庞杂的企业架构,想要调转船头重新出发非常困难,唯有从内部革新,方能激发企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

为了更加明确集团总部与业务单元的定位,京东集团正全力推进组织架构向“小集团,大业务”升级,把总部从管理型总部升级为战略型总部,将运营职能下沉,给予业务板块更多授权,让各个业务板块能更有意愿,有条件地去自主经营,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刘强东也在采访中表示,“京东未来会把企业管理架构转换到基于大数据,数字化的管理架构,更好提升我们整个管理架构的效率。”

京东在努力优化企业架构“轻装上阵”,不过却在主营业务范围之外“负重前行”。

对京东而言,物流堪称“命脉”,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十几万物流配送员就是组成命脉的毛细血管。

企业不是做慈善,招聘岗位也要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契合,京东通过战略转型和技术创新升级不断创造新的岗位帮助更多人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承担企业责任与推动企业平衡发展的典范。

2018年10月,京东再次入榜《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榜单,2018年位列第131位名,较上年提升了120名。

除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农村出身的草根企业家刘强东近些年也在扶贫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京东已经上线贫困地区商品超300万种,实现销售额超500亿元,直接带动了7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去年京东还延续了“蔚蓝地球可持续周”环保活动,在全国约50个城市发起了闲置衣物,家电回收活动,全年共计回收闲置物资近190万件。

零售起家的京东,正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边界,依靠技术革新持续优化企业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提高对外开放输出服务、技术等基础设施资源,在中国经济成长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本寒冬来临之际,格局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存亡。

在刚刚过去的2018,不论是对整个中国经济,还是电商市场,都是颇为艰难的一年,京东也不例外。

但显然,如今的京东在经过调整后,对未来的方向已有了自己的定义。

深耕物流体系,加码技术投入,时刻以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的面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打造全新的服务零售体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就如今而言,这条路颇为不易,但这家电商巨头的未来或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期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