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不会消失》:袁凌,即使走遍了世界,也不会见过所有的艰难

《青苔不会消失》:袁凌,即使走遍了世界,也不会见过所有的艰难

null

打开《青苔不会消失》,开始浏览,看到“矿难中失去双眼的老人,整张脸变为了青色,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面具”再也无法摘下”,看到“十七岁被地雷截断双腿的农妇,双膝跪在铁皮板凳上,收割比她还高的稻穗”,“下身受创干枯的年轻人,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地穿针绣鞋垫和十字绣,供养自身和家人”。这些堆积起来的事实,仿佛一个个小说的世界。

null

再往下看,十二个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从边远山区的灾难现场,到贫瘠大凉山上跳跃着的期待双眼,从一遍遍争取自己和子女生存资源的父辈祖辈,到不断逃离又不断与故乡拉扯的年轻人。看到这里,内心对这本书有了隐隐的冲动;我意识到:这是一本适合我来做的书。袁凌没有一次试图让叙述者出现,但叙述者无处不在。仿佛因为有他消化着这些人的苦难。

null

生活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可能性,只留下了仅存的立足之地,有时看起来相当于一条蚕、一匹围绕磨盘的牲畜、一个除了内心发条不能移动的钟表的位置。但在这个仅存的位置上,他们生活的质地和纹理,比显眼舞台上的布景更切实。在一张小板凳上或一条山沟里,资源极度稀缺和国家意志的左右之下,他们对于人性底线和在世意义的成功维护,成就或许超出大张旗鼓的文化、信仰和时代变革。

null

这些原本痛苦的灾难,甚至多少有些惨不忍睹的命运,竟然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特殊的冷静。仿佛一个闷头赶路的人,始终朝着自己的那颗山头进军,但周围的一切在他的前进过程中都渐渐纳入了自己的理解版图。袁凌作品中的克制,其实是他的文字“教养”,多年的记者生涯培育的不只是敏锐,更是不断抚平内心褶皱的能力。

null

他大口吞咽着这些人的故事,从不表现自己的任何一种情感,但阅读者会知道,他随时随地都在这些人的故事中。他一遍遍的消化不只是要理解这些人物,或许更是在安慰那个同样赶着路的自己。他笔下那些底层故事,只要花时间复述任何一个,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些人比我们中的任何一位都高大。可比这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抚平苦难的方式。

null

在那样的情况下,努力让自己回归到遭遇剧变之前的样子。所有正在进行的生活都不是与往事脱离的——这才是让人感到振奋的。不断消化并据此调整、改变自己,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才是真正在重建生活。痛苦有时候会让人上瘾,让人浸没在其中,有时候则像公开的秘密,让人不断从新的日常中醒来。但在《青苔不会消失》这里,痛苦是一块随时可以改变方位的坐标,它挑战着人的极限,而那幸存下来的人,被准许开始另一番人生。

null

我不知道袁凌是如何走上记者这条路的。因为某种个人原则,总是不愿意去探寻一个作者写作之外的信息。毕竟,对于一个诚恳的书写者,他所有的自己,早已在他的文字中隐忍地显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