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式微冲锋枪

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微冲是64式微声冲锋枪,它由中国轻武器专家李正凡(已病故)率领的小组设计,1964年设计定型,因此被命名为64式微声冲锋枪。

64式微声冲锋枪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军此种武器的空白,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它结构紧凑便于携带和使用,发射专门设计的64式7.62毫米微型冲锋枪弹,具有良好的三微效果和射击精度,在200米内能够杀伤具有轻型防护的有生目标。必要时也可以发射51式7.62毫米手枪弹。

该枪配有消音器,采用自由枪击后坐式自动原理,使用类似苏联波波沙43冲锋枪的枪机以及捷克ZB26轻机枪的板机结构,这两种武器都曾大量装备我军。消音器是布满消音碗的马克沁型。

64微冲在发射特种子弹时声音很小,距离枪口1.2米时只有84分贝,但使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时声音与普通冲锋枪一样的大。发射专用弹时除了声音很小外,该枪还具备微光、微烟的特性,夜间射击50米以外就看不到枪口的亮光了。

64式微冲是一种经过实战检验的武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参战各军侦察兵都曾少量装备该武器。广州军区41军曾组织侦察兵部队在开战前趁夜色向敌后穿插渗透抢占要点,64式微声冲锋枪发挥出了较好的实战效果,曾多次无声无息地消灭敌人的巡逻小分队。

上世纪80年代的两山轮战期间,64式微冲更是成为参战的15支侦察兵大队的专属武器,在中越边境地区的丛山密林间,我侦察兵分队与越南特工进行了一系列缠斗,就曾大量使用该武器,由于隐蔽性好在拔点和捕俘作战中常被使用。

其中有一个战例是这样的:一日某师侦察连派出侦察分队执行渗透捕俘任务,俗称“抓舌头”。侦察分队经过3天2夜的丛林行军,成功迂回到844高地侧后,并在夜色和雷雨的掩护下潜伏在敌军哨棚附近的灌木丛中。

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敌军哨棚内有敌军不超过10人,小分队决心在敌松懈时发动突然袭击,抓获俘虏后迅速撤离。凌晨5时20分许,连长打出了进攻的手势,并率先冲进哨棚,用64式微声冲锋枪连续打出3个点射,当场击毙敌人3名,战友击毙1人,击伤1人,有两人冲出哨棚被外面守候的战士击毙,1名躲藏起来的敌军被搜出后,在搏斗中被我侦察兵用匕首解决。

整场战斗只用时一分钟左右,当我侦察兵押着受伤的俘虏撤出战斗时,敌人仍未发觉,发觉后派兵追赶又被我侦察分队设置的地雷炸死数人。整个捕俘作战,该侦察兵分队无人伤亡,抓获俘虏一名,击毙敌人13名。

战斗能够如此的顺利,可以说与64式微声冲锋枪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我国在64式冲锋枪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制了85式微声冲锋枪,以及后来的5.8毫米口径的05式微声冲锋枪,仍然作为侦察分队、特战分队、特勤分队等部队的专属武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