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知道《永乐大典》到底经历了什么!

自古以来,中国就流行在盛世修书。 比如唐朝的《晋书》、宋朝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明朝的《永乐

自古以来,中国就流行在盛世修书。

比如唐朝的《晋书》、宋朝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

但,在修书上,古代技术也有限,要想真正修一本集几千年智慧的大全之书,着实有点不容易。就拿明朝的《永乐大典》来说,这本书,能流传保存到现在,鬼知道它经历了什么。

在修著《永乐大典》之初,朱棣的初衷是希望这是一本汇百家经典、囊括天下所有书籍之精华、成古今文献之大成的书,于是便命令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召集了一百四十号人来帮他撰写这部书。

一年后,这本还叫《文献大成》的书就完成了。但朱棣看了之后非常不满意,觉得囊括的古籍种类太少了,于是命令重修。

明成祖朱棣像

1405年,朱棣命他最信任的“黑衣宰相”太子少傅姚广孝和解缙共同编纂这部大型类书。后历时五年,经过两千多人的努力,这部旷世奇书终于完成。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

自三国魏文帝曹丕开始,各个朝代均有类书编纂。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后来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的两倍之多,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在编纂时均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没有改动书中的内容。虽然有专家说,《永乐大典》还是存在不少漏错,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遗憾的是,《永乐大典》从修完之后,就命运多舛。

修书完成之后,朱棣只让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然后就命人将这本集大成的书给锁了起来。

现在看来,对朱棣来说,这书只算是他文治的一部分,并不打算将它用之于民。

迁都北京之后,《永乐大典》正本被随手安置在了左顺门北廊(即奉天门东庑)。两天后,北京宫中就发生了火灾,火势猛烈,险些毁掉《永乐大典》。自此,这套书就和大火“结了缘”。

正统年间,《永乐大典》终于被放到了文楼。但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在里面的《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又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嘉靖皇帝连夜下了三道金牌,命人将《永乐大典》从文楼救了出来。然后,嘉靖就有了重录大典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开始

刚开始,负责重录的徐阶觉得要抄两万册《永乐大典》,工程量太大,便决定不用非按原来的式样和书法来。

结果他把书拿来一翻,发现如果把版式改了,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跟着改,还不如照抄,于是就原模原样抄了一版。就这样,他还带着几百号人整整抄了六年。

从此《永乐大典》就有了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永乐大典》的正本去向,在嘉靖修典之后就成了谜。

有人说被嘉靖殉葬了;有人说在明末的战乱中被毁了;有人说在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大火中被毁了。反正就是不见了。

而《永乐大典》的副本,命运更坎坷。

经过战乱,到乾隆要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就已经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乾隆像

到了道光,《永乐大典》被丢在翰林院里无人问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永乐大典》。

同时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

翰林院官员还监守自盗,“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得书之后,以十两银子一册售给洋人。”

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时,《永乐大典》就不足5000了,二十年后再次清点,就只剩下800了。先后遗失的近万余册《大典》至今不知去向。

到了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而英国使馆正挨着翰林院。

对战中,战火烧到了翰林院,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到空前浩劫。“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永乐大典》在这场浩劫彻底失散,要么被烧,要么被人随意拿取。译学馆的刘可毅甚至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

一部传世巨著,就这样流散到民间和国外,成为世人争相收藏的物件。

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如今,仅存的800余卷《大典》散落于世界各地,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近90年的努力收集,找回了221

煌煌一部《永乐大典》,多少人的心血,其余的22000卷,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了。但是,记载在里面的华夏文明,和蕴藏在里面的华夏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y2xz6666)

本期编辑:夏天凉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COMMEND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