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让人泪奔和震撼的遗书。

一封让人泪奔和震撼的遗书。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人,叫蜡烛人。 他(她)们甘于奉献,安心平凡,无私忘我

一封让人泪奔和震撼的遗书。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人,叫蜡烛人。

他(她)们甘于奉献,安心平凡,无私忘我,听从党和国家召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就是蜡炬精神。

正如值得我们世代弘扬的白求恩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

翻开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传热病学家邵德华教授事先签好的遗嘱,你会感受到震撼和肃然起敬。

“我去世后,自愿捐献遗体。目的是为吉林医大学生做实习用。为各年龄段老年病理做诊断研究,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盲人。

我热爱临床医师工作,希望在生命终了时,做最后一次贡献,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经过多次说服解释,子女们终于理解了我从医40年来遇到疑难诊断的困惑,认可我逝世后捐献遗体的心愿。”

邵德华教授(1921年4月18日--2019年3月3日),中国共产党党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退休专家、原传染科副主任、原《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第一代编辑部),著名的传染病学家。

1921年4月18日,邵德华教授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医学世家。

中学时期曾在雾都重庆为抗日义卖过书刊。

1943年9月,邵德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1951年1月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她参加了同济医学院医疗队,来到第三军医大学(长春),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医疗保障工作中。

在那个举全国之力,保家卫国的年代,邵德华决心一辈子献给党和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同济医疗队返回上海,邵德华毅然的留在了长春,就职于中国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从事内科及传染科诊疗工作。为医院医、教、研工作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1965年8月,邵德华又一次服从组织决定,随医疗队远赴蒙古国,这一去就是8年。

在当时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邵德华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展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她积极为援建蒙古的中国基建工人服务,保障工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乌兰巴托中蒙友谊医院出色的完成了长达八年的国际援助任务。

邵德华教授知识渊博,为人谦逊,正直善良,待人诚恳热情,关心爱护周围同志,关注年轻医护人员的成长,是大家敬佩的良师益友,工作认真负责,医德医风高尚,对待病患如亲人。

网友在网上留言说:我得了十年乙肝,没有您的临床治疗,我活不到今天,感谢您邵德华,您是个好人!

网友称赞道:这才是值得尊敬的医务工作者!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种传染病流行时期,邵德华与住院医师们不分昼夜守护病房,指导抢救,把每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挽救了无数生命,她的一生是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邵德华教授于2019年3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7岁。

根据邵德华教授的生前遗愿,她的遗体将捐献给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在为医疗健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之后,她用这种形式继续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她是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人和弘扬者!

邵德华教授用她的行动、精神、高尚的人格激励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激励着每一个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