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立人系列1:仁安羌大捷扬中国军人风采

抗日名将孙立人系列1:仁安羌大捷扬中国军人风采

null

1每次读中国抗战史,心里总是非常沉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绝非仅能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从“9.18”事变以后,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的妥协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东北三省人民沦为“亡国奴”,至1937年“7.7”庐沟桥事变,华北垮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实现全民抗战,从淞泸会战,一直到武汉会战,衡阳会战,名义上是转进,实际上就是节节败退下来,名义上是以地域换时间,实际上是万里江山的四分之三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践踏,近1亿人民流离失所,饥饿而死的、生病身亡的、被溃兵抢杀的,等等,惨不忍睹,读来令人心寒、心酸、心痛。仅能令人心慰一点的、并于当时鼓舞国民人心的、给予坚持战斗下去勇气的,就是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之一部,孙立人所领导的新38师和后来的新一军在战场上所取得的傲人战绩。入缅初期,中国远征军38师仁安羌大捷,以不到1千兵力击败日军4000余人;第二次入缅后,新一军歼灭日军3万3千人,打通中印公路;每当这些令人精神振奋的消息传入国内时候,那些垂头丧气的国民,才会为之一振。现在的我们亦然,为中华民族的灾难而痛心,更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苏联红军在满洲的战场和美、英等国在太平洋的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以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为标志。中国人民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复电中盛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的斗争,大大地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中国为了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在《近代史研究》第5期提出:“抗战8年,中国人民生命牺牲多达2000万。”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按1937年物价计算),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另据1989年出版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8:细菌战与毒气战》所收资料统计,日军曾在我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有27万多名军民死于细菌战。死于人体活体解剖近2万人,日军化学战对中国军民的伤害人数在10万以上,侵华日军在中国用抢夺、俘虏、诱骗、强征、抓捕等手段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总人数在20万以上。仅1941年日军“扫荡”晋察冀边区北岳区曲阳郑家庄,“用汽车抢走我妇女同胞427人,运往东北去当娼妓做牛马”。“据统计,当年数千名被逼为侵琼日军‘慰安妇’的海南妇女幸存下来而至今尚健在的仅几十人。”仅一个南京大屠杀,就杀了30多万人!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城,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3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据四川成都“国军馆”的统计:8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将士380余万人,内有少将以上达150余名,将领以下的团、营、连、排长数以万计,著名的将领有张自忠上将,5战区右翼兵团指挥兼33集团军司令,1940.5.16 枣宜会战中牺牲于湖北南瓜店;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司令,1944.5.21 豫湘桂会战中牺牲于陕西陕县秦家坡,郝梦龄中将,9军军长1937.10.16 忻口战役中牺牲于山西忻口南怀化,陈安宝中将29军军长,1939.5.6南昌会战牺牲于江西南昌去龙里张丰路,唐惟源中将,3军军长,1941.5.12中条山会战自戕于山西县山山顶,王铭章中将,41军副军长兼122师师长,1938.3.17鲁南会战中牺牲于山东滕县西门,佟麟阁中将,29军副军长,1937.7.28南苑之战中牺牲于北平南苑大红门,赵登禹中将,29军132师师长,1937.7.28南苑之战中牺牲于北平南苑。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8集团军,下辖三个师,115、119、120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共产党军队高级干部牺牲的人数大约是720多人,绝大多数是经过长征洗礼的核心军政干部,都是有实名制载入史册的英雄,如彭雪枫将军、左权将军等。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第332页)。当时,中国在二战之前的近百年就是一个饱受百年战乱受尽世界列强掠夺之苦的古老大国弱国,虽然面积大,但现代工业能力弱,重工作基本上为零。而日本工业却已经突破了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才能掌握的超厚钢板焊接技术,用于战场,将对他们无可奈何。为消灭这仅有近五十万的入侵中国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会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正因为如此,当中国入缅甸远征军,尤其是孙立人率部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传入国内时,国人精神才会为之一振,信心百倍!4孙立人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任66军新编38师师长。在仁安羌解围之战中,以不足1千兵力击败日军4000余人,以少胜多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胡康河谷战役击毙日军3200余人,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6800余人。第二次缅战时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据抗战胜利后,人们对新1军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的战绩作过一次详细统计,得出的具体数据是: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下官兵33000余人,打伤日军75000余人,俘虏日军大尉以下的官佐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占公路646英里(约1140公里),新1军则伤亡17000人。这种战绩是抗战期间中国所有军级编制单位中最为优秀。5入缅初期作战军队所经受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在行军和撤退途中,他们经常穿越原始森林野人山之类,许多人命丧深山野林之中,直到现在,那里还时常发现中国士兵的遗骸。滇缅边境及缅北的战斗异常激烈,中国士兵在极端困难的地形上,向据险死守的日军发动进攻,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对国民党政府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说:“中国军队吃苦耐劳和勇敢作战的精神,都是世界上少有的。”新1军以其煌煌战功赢得“天下第1军”的美誉不是吹出来的,是一个一个据点、一场接一场的激战打出来的,并且得到了盟国美国参战部队的充分肯定。盟国美国参战部队的麦支队在对日作战中,几度面临危机,都是由新1军所属38师支援解围,这支盟军麦支队,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号召志愿兵所组成的特种部队,共有2900人,是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在亚洲战场上唯一的地面部队,1944年3月投入缅北战场,负责从日军背后切断日军的后勤支援与通讯。这支美军麦支队的队徽,有象征着中国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青天白日,有代表战场所在的缅甸之星,有象征着长距离作战的闪电,有掩护部队的绿色森林和空降装备的蓝天,这个队徽,至今仍为美国特种部队Rangers所继承和佩带。美国陆军在1970年代初期,重建游骑兵特种部队部队Rangers时,研究了古今中外的特种部队,麦支队被视为特种部队的典范!美军认为,麦支队在缅甸战场这么困难的环境,能够完成任务,是历史的荣誉,认为麦支队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少胜多”!麦支队让美军感到无上光荣,而孙立人的杰出领导,也让美军佩服,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孙立人,作为留学美国并在维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精通英语,他在与史迪威相处时,大多时候是在吵架,有一次麦支队指挥官麦里尔准将曾迷惑地问孙立人:“你和乔(史迪威,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哪里有这样多的架要吵?”孙立人回答:“如果我不和他讲,他永远不会明白我们中国人怎样想。”史迪威虽然坏脾气,但是面对这位优秀的中国将军而且为人正派,反而钦佩孙的为人,耿直的纯粹军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每次吵过之后两人反而会配合更好。几次奇袭日军计划大获成功之后,史迪威允许孙立人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而不用再请示于他,甚至孙立人可以直接指挥参战的美军工兵和空军,这在美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6后来,据史迪威孙子回忆起史迪威将军对孙立人的赞誉,“史迪威将军非常喜欢孙将军,孙将军在维吉尼亚军校学习过,英文非常流利,容易沟通,孙将军专业信心十足,是个非常冷静积极的指挥官,战场上的战功彪炳;个性非常突出,很会照顾部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迪威将军非常看重孙将军,他是非常称职的指挥官,个性令人敬佩。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两个人,一起向世界证明了,只要有好的领导和关照,中国军队,可以和任何盟军的军队相媲美,他们在第二次缅甸战争中,证明了这一点,缅甸的反攻战争中,除了达到军事目的,也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让全世界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1945年,孙立人接受联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特别之邀请,前往欧洲战场参观,拜会了艾森豪威尔,也会见了驻扎在各地的二战著名将领,如巴顿、蒙哥马利等人,1945年10月,美国曾邀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进驻日本,协助盟国对日本实施管理,在这个邀请当中,美国特别提出希望派遣的军队是由孙立人领导的新一军。

参考资料:

1、远征印缅抗战 中国文史出版社。

2、萨苏《突破缅北的鹰》。

3、凤凰大视野《孙立人沉浮录1-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