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与独立电影的黄金时代

从Trent Reznor到Mica Levi再到Jonny Greenwood,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

从Trent Reznor到Mica Levi再到Jonny Greenwood,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选择另类音乐人来为自己配乐。对处于黄金时代的独立电影而言,另类音乐也逐渐挑起了其中的大梁。

如果可以用一幅图像去定义地下音乐景象与好莱坞电影尴尬的初次邂逅的话,那无疑是来自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一座被漆黑包裹的舞台上,身着一套干练的白色西装,Elliott Smith背着吉他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那年,因为《心灵捕手》使用了“Miss Misery”,Elliott意外收获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奥斯卡提名,这首歌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提名。Elliot Smith之后,Celine DIon演绎了《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而这首歌毫不意外的赢得了最佳歌曲奖。

当Elliott Smith站在奥斯卡的镁光灯下时,电影原声带正成为一种仪式。当时,CD销量仍在增长,像《低俗小说》、《猜火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后塔伦蒂诺时代的爆发中,将一整张唱片数量的音乐作品塞进一部电影,是非常流行的做法,这种风潮甚至延续到了新千年。最终,这种趋势让更多的独立音乐在大银幕上被观众听到,而这大部分多亏了Wes Anderson以及《情归新泽西》和《朱诺》等电影的影响。

△《猜火车》

在这10间,这种矫饰却正在日落西山。原声带作为混合专辑的概念,正因为半人性化的Spotify歌单的出现而渐失魅力。因而,电影公司们更希望能够制作出“听起来”不会像其他电影的作品。也因如此,许多独立的电影公司开始根据情绪去创作配乐,并放宽了音乐人的类型选择。

慢慢地,这些作曲家不再只是某一类型独大,来自全球各地的地下和另类音乐也被采用到了主流电影中。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为《社交网络》创造了电子曲风的配乐,这不仅为这部电影以ing的了一座奥斯卡奖,还为行业树立起了标杆。lo-fi流行音乐人Mica Levi,则凭借为《皮囊之下》创作的配乐,获得一项奥斯卡提名。过世的冰岛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为包括《边境杀手》、《降临》和《曼蒂》等多部大片都创作过能将人吞噬的、颤栗的氛围音乐。

△《社交网络》

Radiohead的Jonny Greenwood所创作的音乐上Daniel Day-Lewis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Nick Cave和Warren Ellis在《关键协议》、《猎凶风河谷》、《神枪手之死》等电影中均扮演了关键角色;Portishead的Geoff Barrow和Ben Salisbury负责了Alex Garland导演的科幻片《湮没》和《机械姬》的原声带。除此之外,Chromatics的Johnny Jewel、Colin Stetson、Ben Frost、Mogwai、Max Richter和Lesley Barber,都曾与好莱坞有过交集。

当然,实验或另类电影配乐并非新鲜事物。早在50年代,Bebe Barron和Louis Barron就在1956年的电影《禁忌星球》中加入了古怪的哔哔声,这种领先于时代的配乐方式在当时甚至还没有一个名称。70年代,Wendy Carlos在《发条橙》中加入了摄人心魂的合成音乐,John Carpenter的家制恐怖无人机以及Tangerine Dream翕张的电子音乐,都为这个时代的电影行业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我们正处在非常有意思的年代,”电影导演Jim Jarmusch表示。自80年代的《永久假期》起,Jim和许多音乐人有过合作,包括Tom Waits、RZA、Neil Young、John Lurie、Boris和Mulatu Astatke都为他的电影作品创作过配乐。近来,Jim则在他自己的乐队SQURL和极简作曲家Jozef Van Wissem的帮助下创作配乐。“很高兴看到人们正在从老套的好莱坞配乐模式中走出来。电影配乐的可能性无限大,但使用途径却非常狭小。”

△《发条橙》

多年来,萨克斯风手Colin Stetson在参与好莱坞电影的原声带配乐,他参与的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应该是去年备受好评的恐怖片《遗传厄运》。“这个行业似乎更尊重创作自由了,它也对新声音的渴求更开放了,而且对导演的选择抱以更由衷的信任了。”Johnny Jewel因为《亡命驾驶》而赢得了很棒的口碑,他也因此获得了与多部电影和电视项目的合作接回。“这种实验正让小成本电影以更创新的角度去制作内容,而这也为那些非传统的配乐创作者打开了一扇门。”

自1994年以来,Warren Ellis便一直在和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合作,2005年起开始和Cave一起为多部电影进行配乐。他表示,这种趋势的兴起是在技术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那些曾经处于边缘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了,这让那些处于边沿的人有了参与的机会,这种变化真的棒极了。”Warren认为,以前那种根据情绪创作音乐的情况已慢慢发生了变化。如今,音乐人门会根据音乐去创造角色。

曾为包括《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电影提供配乐等作曲家Lesley Barber也觉察到了改变。“这个行业正处在转变阶段,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配乐会展现出更加多元的电影音乐语言,这个行业的人期待能够找到一个和他们的故事内容相匹配的声音。”

△《海边的曼彻斯特》

在一个内容过剩的时代,更特别的声音也将让电影作品从一堆竞品中脱颖而出。“在一个内容量过大的时代,配乐更重要了,每个人都想看到和其他电影不一样的东西出现。”在追求创意临界的过程中,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配乐往往是那些可以改变观众思想的作品。“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是《皮囊之下》的配乐。在听这些乐曲时,我完全是一种’这他妈是什么声音?’的状态。”Geoff Barrow表示。

另一部让人欲仙欲死的原声作品是Reznor和Ross为《社交网络》创作的配乐。“我并不喜欢九寸钉乐队,所以当听到Trent Reznor为电影创作的这些配乐时,我真的有点被气到了,因为它真的太好了。”回忆起初听这张原声带时的情形时,作曲家Brian Williams感叹道。“放在10年前,电子合成配乐还有点奇怪,但它们现在到处都是,连像《致命捕捞》这样的钓鱼节目都有了电子合成配乐。”Geoff Barrow感叹时代的变化之快时如此说道。

△九寸钉乐队

同时,中小成本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也为配乐吸引了注意力。以《遗传厄运》为例,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只有1000万美元左右,但票房却接近8000万美元。《猎凶风河谷》的预算为1100万美元,票房达到这个数字的三倍多。“这些小公司因此收获了很多关注,而电影中的音乐也因此被得以关注。”

考虑到这些大量存在的成功案例,我们今后也许会看到更多的电影公司会将电子合成乐、无调音乐以及低沉的无人机声音加入到影片中。在独立电影的黄金年代,另类音乐人也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重要部分,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