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与新影迷的碰撞,擦出佳片的春天

新世纪跨入到10年代,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也迈入了新阶段,除了保持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外,更向着国际

新世纪跨入到10年代,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也迈入了新阶段,除了保持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外,更向着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复合型国际大都市发展。

在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上,仍然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去年8月公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出“首都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部分中,提到要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与民营书店及阅读空间、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几方面开启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电影,今天已经成为大众生活普遍的娱乐方式。从2000年初国内电影院线商业化改革,电影市场档期也逐渐规范、稳定下来,这是电影市场深化改革带来的卓越成绩。从2012年《泰囧》到2017年《战狼2》,直至今年贺岁档的国产科幻力作《流浪地球》,不仅在电影票房上屡破纪录,连创佳绩。而且在广大的电影观众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

在电影市场日趋丰富,电影类型逐步多元的同时,电影观众群也在不断进化和分层。尤其是85后、90后群体,在电影的审美上,已经与他们的父辈天差地别。这些年轻人童年大多经过了好莱坞引进大片的洗礼,成年后不少都以影迷自居。

这样的影迷群体,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北京更为突出。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有着丰富的电影放映资源,尤其是在艺术电影方面,它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位于积水潭的中国电影资料馆。

小西天的“电影节”

坐落在文慧园路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以下简称资料馆),是我国国家级电影档案馆。2009年-2010年间,所属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逐渐向公众开放,从最初只开放周四周五的外片电影放映,慢慢发展为今天周一休息,四天工作日及周末都有放映排片的艺术电影放映机构。

在资料馆开拓艺术电影放映的同时,第一届(2011)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成功在北京举办。如今每年四月的“北影节”都会引发全城大小影迷群体的“电影嘉年华”,也是北京这座古老名城迈向世界城市的标志型文化活动。

2015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承担展映单元主要工作。中国电影资料馆丰富海外邀片经验扩大了展映单元的节目和内容。资料馆开始承担“北影节”策展单元工作后,根据京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都市多层次观众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北京城市的策展方式。

2018年,“北影节”策划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特别展映,第一部分“北京城事”展映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邻居》、《城南旧事》,90年代的《本命年》、《北京,你早》、《洗澡》,以及新千年之后的《独自等待》、《世界》等。这些影片展现了北京城市生活的时代变迁,也是四十年改革风貌的一个城市缩影。

另外的“艺术探索”部分,涵盖了从80年代开始多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电影佳作,包括资料馆4K精致修复,“第五代”电影人杰出代表、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陈凯歌导演的代表作《黄土地》,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这些电影作品抛弃了陈旧的拍摄手法,极富野心地革新了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

展映单元的海外影片也是精彩纷呈,去年恰逢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诞辰100周年,“北影节”策划了“百年诞辰伯格曼”特别展映,《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处女泉》等14部经典作品完整贯穿了电影大师伯格曼的创作生涯,也让北京影迷和观众,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电影人。

“焦点影人”、“致敬大师”和“修复经典”几个单元囊括了近年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名导新作、以亚洲电影为重点的大师名作、全球最新修复的影史经典。“北影节”展映的这些海外影片,大多都是几代年轻影迷津津乐道的名片佳作。他们会在电影节公布完整片单后,详细筛选,妥善计划自己的观影行程,在电影节票务开售时,运用便捷的手机支付,购买自己观影计划中心仪的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展映单元中的各类海外名片佳作,都是每年“北影节”的抢手货,网络票务一开售,诸多经典电影的场次立即售罄,影迷们戏称为“北影节抢票大战”。而这些经典影片的放映大多集中在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将近600人的艺术影厅,在电影节展映期间座无虚席。

“北影节”期间的资料馆展映,都会有专业人员进行片前导览,为在场的电影观众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好地去欣赏这些经典影片。资料馆片前导览的主力,就是“北影节”展映单元的主要负责人——沙丹。

“北影节”等待午夜场的影迷

80后的沙丹,深知移动网络是信息传播的大势所趋,在微博、微信的推广初期,他就以“奇爱博士”的身份成为了北京影迷熟悉的“电影大V”,微信公众号“幕味儿”也是他推广资料馆日常放映的“新媒体”阵地。

经过这几年新媒体的耕耘推广,资料馆从最早每周只有两次的日常放映,扩充了国片放映场以及周末的多场放映。国片场和之后小厅的惠民场,沙丹对老华语电影不遗余力传播,也让对国外经典电影如数家珍的几代影迷大开眼界,拓宽了北京影迷对华语老电影的认知。

“奇爱葛格”沙丹

2014年底,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了斯坦利·库布里克回顾展、王家卫电影回顾展,引起了北京影迷的“全城躁动”,还有很多外地的影迷慕名来资料馆“朝圣”,观看两位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几年下来,“小西天”牌坊里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成为北京影迷的“圣地”。

去年底,借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逝世20周年之际,资料馆举办了两轮的黑泽明专题放映,网络票务一开售,“秒空”!岁末寒冬,小西天资料馆又如四月“北影节”一样,影迷攒动,人满为患。

举办黑泽明这类电影大师级的专题放映,是资料馆作为年末重磅影展奉献给北京影迷的新年礼物。这类级别的电影大师专题放映,分量已经不亚于“北影节”展映的核心节目,从而实现了每年北京四月“大影节”,年末“小影节”的稳定周期。

能量无限的影迷群落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快速变化,让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愈加便捷,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应用让更多有共同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而影迷群体在“微信群”中尤为突出。

2015年的“北影节”开启了很多北京影迷纷纷“建群”先河,因为电影节票务手机支付的便捷,影票一开售,影迷们都会把自己观影计划的所有影票全部买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观影。电影节的热门影片和场次都会在开售后瞬间卖光,很多没买到心仪场次的影迷自然就会寻找平台、渠道求票,行程有变的影迷自然也会寻找平台转售影票,这样也就形成了北京影迷的“微信”群落。

随着北京电影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民间、半民间的电影放映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些放映活动的组织者大多都是北京的老影迷,其中不乏电影相关行业人士。这些老影迷通过自身积累的资源和渠道,逐渐在影迷群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策划出独特的放映节目,甚至开发与电影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SAME”是一个影迷服务平台,每个月都有电影放映活动,每次都会根据放映的影片精心设计票根,送给参加活动的影迷作为纪念。

“SAME”电影放映活动的纪念票根及其他文创产品

去年,“SAME”借资料馆库布里克电影《闪灵》特映的机会,推出了电影相关主题的袜子,从而把北京影迷文化带入了多元文创产品的领域。年底的黑泽明专题放映,与资料馆联合推出了“七武士”的主题书档。临近新年,“SAME”又推出了平台的品牌产品“猜电影的小日子 2019年日历”,日历上架后立即售罄,之后还有多次补货。

“SAME”影迷平台为百老汇电影中心《南海十三郎》特别放映设计的胸针,香港电影主题影展胸针,还有为即将公映的电影《过春天》设计的主题手机壳、钥匙扣等。

“SAME”近年也与电影片方、艺术影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去年国庆档,张艺谋导演新作《影》全国公映,片方主动找到“SAME”策划了影迷专属的放映活动。因为“SAME”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网罗了北京地区相当核心的一批影迷,其中不少长期混迹豆瓣、论坛等平台的骨灰级影迷。所以“SAME”观影团举办的《影》专属放映,邀请的都是有多年观影经验的老影迷做映后讨论。电影放映后,台上台下都是影迷,共同的身份让映后活动更加融洽,自在。片方对放映活动也给予了相当满意的评价。

“SAME”观影团举办的《影》放映后,影迷自己做映后谈

2019年元旦,青年导演毕赣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公映,因前作《路边野餐》在影迷群体中的高口碑,《地球最后的夜晚》备受国内影迷们的关注。影片公映后,依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在北京读大学的影迷小花(微信名),从高中时就来资料馆看电影了。上大学后,积极参加北京各种的观影活动,国产新片点映、引进大片首映都会看到他的身影。小花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认识了不少组织这些活动的朋友,也结识了不少影迷朋友。无论是观影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加观影的影迷,大多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沟通起来也是熟悉、亲切。

作为影迷的小花,自然也混迹在北京各种的影迷微信群中。《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这些影迷微信群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甚至争辩。很多影迷抱怨电影没有看懂,而且影片后段近一小时的3D长镜头,在各个院线中放映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尽人意。小花在影迷群中看到这种情况,思考能否利用自己参加观影活动积累的人脉资源,为北京的影迷贡献一份力量。

《地球最后的夜晚》公映后,资料馆举办了一场特映和主创映后谈。但放映时间是在工作时间,很多通勤的影迷并没有机会看到这次放映。小花看准了这个机会,联系了自己的院线经理朋友,又拉上了“奇爱博士”沙丹做映后讲解。在1月中旬,成龙耀莱影院(慈云寺)杜比影厅做了一场《地球最后的夜晚》特别放映。

在活动公布前,小花通过在各个影迷群中打探,征集影迷们的意见和诉求。放映活动赢得了很多影迷的积极响应,而且小花结识的影迷朋友中,不少都是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人员。于是,他从“中影数字”和 “即刻”拿到了一些影片相关的周边产品做为奖品,借以吸引影迷参加活动。特映活动下午开售,第二天上午215个座位就售空了。通过建立微信群,确认统计参加的影迷人数及个人信息,更加合理地组织放映。就这样,小花以个人包场放映的方式,开始了以影迷群体为主导,不依靠平台“自组织”的电影放映模式。

即将在3月15全国公映的电影《过春天》,从去年的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费穆荣誉单元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后,引起国内的影迷的强烈关注。2月份,小花主动联系片方,经过妥善沟通,以同样个人包场的方式,在月底组织了《过春天》的超前点映活动。甚至还请来了《过春天》的导演白雪、主演黄尧与沙丹做了映后主创交流会。

《过春天》映后主创交流留影

小花以个人影迷的身份,通过便捷的社交平台,成功组织了这两次影迷专属的电影放映活动,也给北京的影迷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影迷微信群的垂直属性,也给很多民间放映组织,观影团平台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可能。

今年春天,来北京看最好的电影

早春三月,离一年一度的“北影节”越来越近了,沙丹在各个影迷群中透露,今年的电影节将会比以往的放映周期更长,还会增加更多著名电影人新作的全球首发、首映,这些大师、名导电影新作的首映,也会吸引更多国际媒体的关注,对“北影节”在国际上的推广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在3月开始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专题放映,预示着四月“北影节”的展映片单会有空前的“惊喜”。

罗伯托·罗西里尼专题放映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电影节和日常放映艺术电影的机构,是无法生长出城市电影文化和影迷文化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伴生效应,加上百老汇电影中心及涉外文化机构的艺术电影推广,滋养了北京几代青年影迷。新一代的影迷,顺应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利用移动社交的优势,自行组织、发展异彩纷呈的放映活动,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影迷文化图景。

今天的北京是向着复合型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三个文化带”外,以“小西天”资料馆、“北影节”为中心辐射的京城影迷文化,也是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内驱力的绝佳体现。

【文/张垚】

The End

点击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