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观社火

元宵节刚过,汽车沿着三零七国道一路前行。正是清寒的早春时分,太阳仿佛还没睡醒,刚探出头来又缩了回去。一个右转弯,驶向曲折的乡村公路。两边怪石嶙峋,一晃又是农舍田园,半小时后,一行五人到达目的地——西南舁乡。在孟哥的指引下,一路开到一户农家院门前。红红的灯笼各挂一边,新贴的春联透着喜庆。却是青砖院墙铁栅栏挂锁,孟哥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老高,你在哪里?我们已经到你家门口了。":"哥呀,我等你们半天等不着,只好先来村委会集合,再过半小时社火就开始了。你们先去隔壁我四婶家,拿上钥匙开门喝点热水,然后来广场看社火表演,我都嘱咐过了。"大家都急切地盼望着看社火,哪里还喝什么水呢,五个人赶紧向广场方向走去。    

     我们跟着人潮涌动来到广场,挨挨挤挤的融进欢乐的人群,等待激动人心的社火表演。  

null

     十点刚到,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远远的,一头白底黑点,形象逼真的“大花猪”,憨态可掬的走进人们视线。紧接着,锣鼓震天,一群鲜衣红裤的后生们,有节奏的击打着鼓点。领头的,嘴里吹着哨子,舞动着手中的彩旗指挥着他的团队。你看那扭秧歌的大妈们,化了妆扮上,也似二八年华。掌声最热烈的,当属“踩高跷”和“二鬼摔跤”,这两个节目。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看见。十六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腿上绑着四、五十公分的长木跷,穿着戏装,脸上涂抹着各种油彩,或扮成小丑做出各种滑稽动作,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他们或是扮成公子模样,甩着长袖自顾前行。     

    最吸引眼球的——打着滚,蹬腿绊脚的“二鬼”,终于登场了。只见他们互瞪双眼,相互搂抱着,踢腿绊脚的,打的甚是热闹,互不相让。其实,这“二鬼”是一对傀儡,只有头颈和上半身。下半身,由隐藏在戏袍里的演员,用自己的手脚充当。围观群众大声高呼,打的好!加油,加油!顿时,拍照摄像的、鼓掌叫好的,此起彼伏,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围观者,个个喜笑颜开,融进节日的快乐之中,社火进入高潮。

null

    娇憨可爱的“大头娃娃”,笑着、扭着,不时摸一摸小孩的头。那“夫妻识字”节目里的小媳妇,正捧着书本,教一脸憨态的丈夫读书、认字。一群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甩着水袖,擎着花伞,迈着青莲的步子,也款款地展示着水乡女子的风韵。     

null

     在一阵铿锵激烈的鼓乐声中,白天的社火表演才结束,整个演出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这时,我们才惊喜地发现,敲鼓的高哥。         

    我们一行人回到高哥家已是饥肠辘辘,整洁温馨的小院里,桌子上七荤八素,摆了满满一桌。热情的高嫂,笑吟吟的招呼我们入席。太阳暖暖的照着小院,照着每个人的身上。大家回忆着以往的故事,聊着节日的话题,不觉太阳偏向。     

     说起传统民间文化,让人想起位于娘子关镇的下董寨村。去年和朋友驱车路过此地,遂停车前往传说中的董寨。这个村子四面环山坐北朝南,温河水淙淙地从村南龙潭流过,三面悬崖峭壁,呈半弧状包围着整个村庄。远远望去,像居住在一块硕大无比的青石上。若没有新近修建连接南北的石拱桥,即使对面的村子,也只能隔岸相忘。因其地势险绝,隐蔽性又好,不易察觉,自古便是兵家部兵藏身之地。相传董卓在此排兵布阵,屯兵建寨,故称“董卓垒”。后来改成董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举办一年一次的“跑马排”活动。这天下董寨的人,牵出自己饲养的马匹,选出三、四十个后生骑手,身着古代服饰,披着“十万火急,不得阻行”字样,其喊声震天,动魄惊心。哒哒的马蹄声,飞驰在青石板路上来回往返。前年元宵节期间,央视节目组特意赶来录制了这一盛况。如今,下董寨村,已被列入历史文化名镇。“跑马排”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民间传统项目。 

null

    晚饭后,高哥依旧先行告辞去村委会集合。半小时后,我们和高嫂一起前往村里南庙台,观看“跑马畀”等社火表演。辞去村委会集合。半小时后,我们和高嫂一起前往村里南庙台,观看“跑马畀”等社火表演。    

    乡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跑马畀”,就是表演者装扮成阎王殿里小鬼判官等模样,人一旦在阳间做孽犯罪后,活着时没有得到惩罚的话,就要到阴间受到报应,也是告诫人们做善事、做好事。高嫂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解。     

    绕过喧嚣的人群,穿过高高的门洞,上一道陡峭的小路蜿蜒着,迈上汉白玉台阶,就来到 “玉像寺”。 外墙白底红字写着“南无阿弥陀佛”,迎面一尊金身佛像微闭双目,俯瞰众生。进入门槛,院子正中央,香炉里烟雾缭绕。东西两殿各供着“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中间台阶上正殿供的是“玉皇大帝”。这时,一个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走到院中央,双手举着高香漫过头顶,向着寺庙的三个方向虔诚的鞠躬,最后走到香炉前敬香。随后装扮上的“牛头马面”、“小鬼判官”的演员,也一一敬香。一时村民们扶老携幼,手提五光十色的灯笼鱼贯而进。有粉粉的莲花灯、暖暖的南瓜灯、小巧的六角宫灯,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全村一共十七个小队,每户一灯穿过寺庙又从后门绕出。高嫂说他们要提着灯绕村子一圈。夜幕下远远的望过去,仿佛闪烁着无数红的、黄的、绿的、紫的星星,像夜空里星星的眼睛。     

     忽然一声声“哦喔……”的呼喊,紧接着一个个身影飞奔出去。他们举着“大刀”,呼喊着,赤裸着上身,红裤黑带束腰。后背有酒精泡过的朱砂,刮出的红红的血印。街道上灯火闪烁,礼花在空中绽放,鼓乐歌声充斥着耳膜。和寺庙相对的戏台,正在上演晋剧《三娘教子》。仍然有几个老者,专心的沉醉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里。     

     夜已深,热闹了一天的乡村渐渐平息下来,那些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的场景,与公路两旁树枝上,静静地闪耀着的“火树银花”,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感叹着年味在慢慢变淡的同时,却在这远离城市的乡村,依然热火朝天地坚持每年一度的元宵社火,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各地赶来观看,这些勇敢智慧的表演者以他们生龙活虎、充溢着浓浓的地域色彩的节目,勾起了人们从心里拼凑着儿时遥远的记忆,感动也激动,让我们沿着家乡的传统习俗,不断的去追寻、去传承,那些流传下来的好东西。

文,兰心 图,山海襟怀文化传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