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十八名孝陵卫将士,明孝陵血战三百八旗清军,集体殉国

 提示: 点击↑上方"三国故事"订阅一发! 抗战时期国府避难西南,陈寅恪先生,在云南,一日感概明季和

抗战时期国府避难西南,陈寅恪先生,在云南,一日感概明季和当时的光景,吟了一句诗:“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各位,皇明受天鸿祚,奕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类洽,与汉为得国最正者。而满清得国不正,以至于国势日蹙,暴虐无算,民生始终处于困苦之下,被中外亿兆生民所耻笑,是世界之公论。

我赤县神州“皇明威宗,烈皇帝”,恐辜负百姓喁喁之望,俾大明王朝,富强康乐,以至大同。终甲申国变之前,力求合天下于一,保境安民,惶恐战栗,日夜宵肝,未敢懈怠。

甲申国变,清兵自山海关,由国贼吴三桂开道,南下牧马,被明清奸贼所污蔑的安宗即皇帝位。短暂的一生,谋求国家居天下之正,合天为一,朝野同德同心,威泽皆备于生民,呕心沥血,不改初心,不愧为道统,国统,法统于一身的“正统天下之君”

我等后辈万世以仰大明,发皇先贤遗绪。

然而,朝野君臣,始终处于内耗之中,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等首脑集体战死。清军攻破南京,天子播越,宗社阽危,宫庙焚毁,南京城内百姓苍生危在旦夕。

八尺之夫,鲜衣怒马,被甲荷戢,勇盖三军的南京孝陵卫“大明天子最后的军团”,正值南北两都相继沦陷之时,忠臣毕命之秋,义士捐躯之日。不愿苟活世间,腼颜为人,矢志一死报答大明高皇帝和先辈,光复汉土之恩。

末代孝陵卫指挥使梅春,面对陈兵包围明孝陵的各路八旗清军,发起战前最后的蜂起动员,以忠诚为天下倡,虽罹万死而不辞。

他们似乎高喊着“既为孝陵卫,不宜畏死;畏死勿为孝陵卫,一死报君王”。

此后热血的呐喊,一直回荡在紫金山,等来了太平军在此血战清兵,辛亥革命浙军在此血战清军,和日寇血战的南京教导总队。

《明季南略》记载了此次孝陵卫保卫战详细经过。

”南京人述云七月廿九日戊寅,南京孝陵卫,营旧有四十八营,乃神乐观武生所管,至是以清兵入,遂纠众,乘夜每人束柴一把,突烧城门。清帅发兵,出一矢射毙二人。营兵发砲,不伤清兵一人,遂败。止剩营兵十八人,清以五十人而围之,不克而死。再益兵,再败,俱三百人具毙,营兵仅存一人,清兵只存三人。三人围一人搏战,已而,营兵以勾刀破清兵一人腹,肠出外尤未断也,其人忍痛杀清兵一人,始死。清兵只存二人,乃走遁。

营兵十八人杀清兵三百,可谓勇矣。所余一人能战三人,且破其腹,则尤勇也,至肠绝尤能杀兵同死,清兵更不及。安在行伍无将才也,惜乎,其名不传“。

《南明史》太祖陵安在,往何往,惟死守耳,指挥梅春起兵孝陵卫,死之。

《南明史》马葵阳女,年十九,避难金牛山古庙中,兵搜得之,女以石击兵破面,大呼曰:“头可断,身不可辱也”兵断其喉死。

突然感慨,留下焦土抗清的明军,虽然力挽狂澜,可惜也保护不了这个才十九岁的少女啊。

而他们的英灵再也看不到大明的王旗,重新飘扬在辽东和建州。

鲜衣怒马孝陵卫,一夜血染金陵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