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汽车致癌? 舆论压力下如何维护良性消费环境

近日,“沥青门”事件又将一汽奥迪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都得了白血病,他们都买了奥迪车》在“315

近日,“沥青门”事件又将一汽奥迪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都得了白血病,他们都买了奥迪车》在“315”这个敏感的时期,再一次引起了购车群体以及社会人士的恐慌。

消费群体的弱势地位不仅是“沥青门”

文章指出,6位奥迪车主中有5为不幸患上白血病,一位患上肝癌。汽车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生活关联性强,汽车制造过程复杂,消费者处于产品接受端,很难深入了解一辆汽车的全部零部件材料,自然处于模糊的半知情弱者地位,生产商需要科学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双重约束,心存消费者安危,才能保证消费者安危。

中国作为汽车消费大国,消费者“被欺凌”并非偶发事件,奔驰、宝马汽车的同样存在的异味问题,福特断轴门事件、东风标致自燃事件,丰田汽车安全气囊、刹车踏板问题……无数的消费者投诉,而事件发生时,企业习惯性的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经过一个漫长的“反思”过程,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弱者逐渐对强者失去信心的过程。

很多时候,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不被媒体忽悠的真相,如果问题真的存在,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回应。同时,在危机范围没有进一步扩大时及时止损,而不是争论一场悲剧发生到底是谁的错。如果车企没有利用强势地位,制造舆论打击弱者,我们可以平静、理智的接受事实,大家需要一个正义的发声渠道,将真相放在阳光下。

沉默的弱者

真相隐匿在事件深处,这是诸多涉事企业敢于放肆声张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人在等待时间检验。此前,一汽奥迪针对“沥青门”事件并未有具体声明,只有客服代表在接受某媒体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解释公司使用的是“改性石油沥青”。根据文献的解释,改性石油沥青是石油沥青的一种,能更好的抗高温、老化。据根《化工劳动保护》期刊(中国石油与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协会主办的期刊)中有关石油沥青Ames试验(污染物致癌突变性检测)记录,石油沥青及其烟雾提取物均无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另外,按照正常的癌症自然发病率来测评整个事件,奥迪每年的销量近60万辆,如果奥迪平均每年50万辆的销售量统计,2013年至2018年保守估计产生250万位车主,文中列出5位明确患有白血病的车主,即1/50万的致病率。而根据百度数据显示我国的白血病自然发病率为13.8人/50万人,也就是说车主患病概率在自然发病率内。

针对这样显而易见的错误,奥迪官方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强硬回怼”方式回应,这也引发了社会反思。是舆论压力制造了另一个弱者,还是我们盲目在弱者保护心理下,割裂了好坏的客观原则?

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良性秩序

“弱者有理”是基于人类的感性情感,产生的社会现象,我们秉持正义,对抗不公,但理性要求我们保持自我的基本客观,不能为了惩罚而制造弱者。也许,出对消费者的同情,我们可以呼吁汽车企业拿出社会责任感,对于消费者质疑的问题尽快回应,并召回异味汽车、赔偿消费者等。但客观层面,我们无法反驳科学实践下的事实,不能因消费者个例出现,盲目推诿责任。

其实,自2013年豪车致癌问题初次出现,这几年每一次敏感时期制造商与消费者的纷争就会重出江湖,而站在消费两端的人群从不同的客观出发,导致矛盾升级。所以,故事的结局是双方在自说自话中等时间带走热度,回归平静,而下一个“315”纷争会原汁原味的重演。我们一直在争论这场“战争”到底是谁的错,但归根结底,从未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没有一个确定的客观评判标准,导致站在两端的群体,失去了能说服双方的唯一正确依据,也许大家需要一个权责认定规则,而非每年一次的舆论热点。

在2017深消会展开了一场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调查,共有23个汽车品牌51辆车参与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雷克萨斯ES300h在T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最高,检出最高值为参考值的8倍,最终雷克萨斯ES200、三菱帕杰罗劲畅和雷克萨斯ES300h都被评为“严重不适”的级别。

2011年《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发布,但只是推荐性标准;2016年该指南发布修订意见稿,拟改为强制标准,但至今尚未正式出台。相关指南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消费者闻到明显的恶臭味,甚至自行监测出甲醛超标,但在汽车厂家“达标”的前提下并不能据此去追究相关责任。可以说,在我国2亿汽车存量的背景下,建立强制性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检测空气质量的同时,对辅助材料也不妨出台相应标准,方可治标治本。

因此,从政府到车企,应该积极应对,积极解决问题,也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敦促企业解决问题,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截止发稿前,奥迪公关部相关工作人员向某媒体表示已经看到相关文章并认为“没有事实依据能够证明奥迪汽车与患白血病之间有关,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也证明,奥迪车的甲醛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