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死者都要被仇富,有些人就不能好好做个人吗?

前几天,埃塞俄比亚航班事故,8名中国公民遇难。一场无常惨剧。 可微博上的一些评论,奔着另一个方向就去

前几天,埃塞俄比亚航班事故,8名中国公民遇难。一场无常惨剧。

可微博上的一些评论,奔着另一个方向就去了。

8位遇难者中,有一位浙江的女大学生,搭乘航班的目的是前往非洲旅行,和男友相约看长颈鹿。

信息披露后,女生的微博留言区已经不能看了。

还有更多带脏字骂粗话的,没脸放出来。

非亲非故,无仇无恨,死者已矣,跑到别人微博里去骂脏话?就不能皮下做个人吗?

有些人偏偏用行动回答:不能,就不做人,要做蛆。

还有人为这种论调张目。

“住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每天锦衣玉食,去肯尼亚看长颈鹿”,意外去世就可以被说一句“活该”了?这“理中客”装得怎么一股恶臭呢?

为了避免有人拿曲婉婷来抬杠,我去看了女生的微博,似乎也没晒什么过分奢华的东西,更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锦衣玉食”来源不合法不合理。

家里有点积蓄,愿意让独生女儿过得丰裕一点,这不是人之常情吗?谁要有本事正大光明地赚钱,当然能心安理得地花钱,这在弱鸡们心里还成了一种原罪了?还有“绝对同情不起来”那哥们,谁稀罕你同情啊,你的同情多钱一斤?

世上有很多苦难和不公,的确不是每个人都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无数人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的话,哪怕大部分并不知道上下文: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与人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先决条件,而是后天努力。


从小一起念书,同班有人考上重点,他玩心太重落榜了。这时候他说,不就是拼命读书嘛,笨蛋才这么学,读书哪有那么重要。


别人念985、211,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耕一门专业,他待在专科院校还成天混着。毕业之后,别人起薪8000,他起薪3500。你猜他会怎么说?我要有他事事包办的爸爸,我月薪能拿10000。


在这种人看来,别人的收获都是娘胎里带来的好运,自己的不顺全是这世界太不公平。


有了这种心理预设,之后的一切行为都变得卑微失态。


就像姜思达之前做的比喻,看中一个包,觉得超好看,拿起一看价格,太贵了,“呸,真丑”。


有些人对他人就是这样,甚至连觉得好看的过程都省了。


自己不努力,就拼命消解别人努力的意义,以此找到可怜的自我安慰。


只有不断把自己的无能和懒惰合理化,才能平息内心的焦虑。因此,哪怕是攻击、谩骂、伤害别人的方式,也都任由戾气驱使,进而成为习惯。


反正网上发言也没人认得出,披一张人皮换一个马甲,多难听的话都说得出口。


反正爹妈朋友也不知道楚楚衣冠下面藏着的是脸都不要的样子,只要自己高兴,管你死活。


看你不爽,往死里骂你。我心情不好,刚巧撞见谁,照喷无误。


要是这种无差别攻击还能沾上点“正义”的旗号,他们就更来劲了。很多极端民粹,都是这么来的。而那些煽风点火的人,比这些喷子更坏。


人都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可成熟的人会建立起稳定的调节机制,懂得反求诸己,不把戾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一定要远离那些垃圾人,用一生去追求温暖、有趣、善良,因为爱和自由都在其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