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明:县委书记的勤务员——杨秀芳

null

说起安平战役和西集战斗,对于上了年纪的于家务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据说安平战役胜利结束之后,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高度评价,延安解放日报还发表社论,后来拍成电影《解放以后》,那影响可大了,我们村的杨秀芳听说过没有?他就参加过这三次战斗!”崔各庄村的马振才老人骄傲说。

但,杨秀芳——这位战功赫赫的 “老战士”,曾经做过县委书记李英明的勤务员的史实,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我们就要讲述这位“老战士”的英雄事迹!

杨秀芳,男,1928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区(原为通县)于家务回族乡崔各庄村,兄弟三人,家境十分贫寒。1946年5月,在哥哥杨秀田的带领下,18岁的杨秀芳光荣的加入八路军。

这里不得不提杨秀芳的哥哥杨秀田,他也是老革命,更是杨秀芳的引路人。1945年3月,杨秀田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主要从事情报和侦查工作。

也正是有杨秀田这样优秀哥哥做榜样,杨秀芳对革命一直充满憧憬和希望,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穷苦人的“大救星”,才能实现“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革命的种子,参军之后,他陆续参加了安平事件和两次解放西集的战斗。

1946年7月28日上午,杨秀芳在哥哥杨秀田的带领下将通县国民党保安团和张家湾壮丁队侵入解放区并准备在觅子店一带抢粮的情报及时上报冀东解放军53团5连,部队做了精心部署。战斗持续了十多天,双方增援军队数千人,共缴获美军吉普车2辆,无线电台2台,步枪、冲锋枪和其他军用物资一批,打死打伤美军官兵10多人,战绩显著,对于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起作关键作用,后期影响巨大。

安平事件在当时轰动一时,全国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指责国民党的虚假面目,对共产党的积极应对予以肯定和声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安平镇事件》的社论,为这场战斗做了明确定性。建国后,安平战役被改编成电影《停战以后》。

战后,连长李庆春在庆功会上说:“这次战斗能够胜利,一方面是上级指挥得当;第二是战士群情激昂;第三情报准确”,尤其是点名了杨秀田和杨秀芳哥俩的名字。因此,杨秀田和杨秀芳哥俩在当地小有名气。

1947年,年仅20岁的杨秀芳任通县县委书记李英明的勤务员,主要负责情报的传递工作,当时全国还处于解放时期。

1948年6月,解放西集的时候,杨秀田和弟弟杨秀芳化妆成乞丐,在敌占区收集和传递情报,被敌人反侦察兵发现,在撤离时刻,杨秀田故意引诱敌人追捕,让杨秀芳带着情报快速离开,当天下午5点杨秀田在于家务乡东马庄村被捕,2个月后在马驹桥被杀害,后被通县人民政府追认烈士。

正是由于情报传递及时,对第一次解放西集起到关键作用!

杨秀田的牺牲,对弟弟杨秀芳打击很大,哀痛了两天后,他主动找到连长李庆春请求回到岗位上。连长劝他再休息一下,告诫他“革命不能靠冲动!”

杨秀芳将保证书塞在连长手里说:“不行,我要和敌人战斗到底,为我哥哥报仇,为咱们牺牲的同志报仇!”。经过各方考核,连长李庆春发现愤怒并未让杨秀芳失去理智,反而更加成熟和稳重,于是允许他继续投身战斗!

1948年6月22号,杨秀芳将自己化妆成一个运水车夫,他推着独轮水车吱吱呀呀来到军营,当他经过作战室附近,听见惨绝人寰的嚎叫声,根据经验,他知道这是敌人在审讯自己的战友。他顺势把水车歪倒在地,木桶咕咕噜噜的滚到作战部门口,他借助捡水桶的机会从门缝看到一个人被吊在房梁上,敌人拿着钳子正在夹住战俘的阴部往下拽,另一个敌人努不可揭得用皮鞭鲜抽打着战俘的脊背,血顺着脚尖往下滴,嚎叫声也随着鲜血的流淌而减弱,他分辨不出这个战俘谁。

但,他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他的战友,他想到哥哥杨秀田在牺牲前也许遭受同样的虐待,面对这种生不如死的折磨,他作为军人,口干舌燥,鲜血直涌,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份——情报员,深入敌人的内部,绝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用感情办事,这是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使命。

他只能默默的离开。

也正是因为这次深入敌后详细侦查,获得了敌军的较为准确军事部署情况,并传给连长,为二次解放西集再立军功。

据杨秀芳的女儿杨本连介绍,可能是他本人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的特别深刻,所以平时很少向亲人和朋友提及这段往事。另外他父亲杨秀芳读书不多,文化程度也不高,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质料。

马振才主任遗憾万千说:“太可惜了,怎么就没有留下一点文字资料呢!”

故事,就此结束了,让我们铭记为民族、国家而舍生取义的英雄——杨秀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