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法大佬,为何都爱章草?

总第一四六一期;欢迎关注。 章草,在历史上、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不

章草,在历史上、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章草也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书体。对于章草的书法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详加研究,积极发扬。

有鉴于此,本号从本文起,开始推出2019年的第二个主题专题,进行系列的挖掘、整理与阐述,以期对章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为【章草专题】之第一篇。

——“书法入门”独家奉献;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引言

张怀瓘《书断》云:“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是谓“章草”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

其后对章草的说法众说纷纭。汉代的草书多半是隶书的快写,后经文字学家和书家的整理,使之系统完善,形成了字字独立、收笔常带燕尾的波脚的章草。后来经字体的发展和书家的改造才有了字字之间的顾盼联系,字组的出现,这也就是今草。所谓章草是相对今草而言的。启功先生说章草的“章”作条理、法则之义,是为智言。所以字字独立,收笔带燕尾波脚,条理法则严谨的草书就是章草。

而章草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一)创作原材料的丰富性。随着大量章草书的简牍、 砖瓦、残纸墨迹的出土与发现,打破了以刻帖及名家墨迹为依托的传统章草创作。为章草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

(二)“章草热”的出现。章草热或是真正意义的复兴可以说是在民国(我以为所谓复兴并不是单纯的复原,而是包含了创新的新发展,所以元代的章草我以为是复古复原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复兴),距今时间短,为创作风格形成与作品出新意起着其它书体不可代替的作用。清以前的草书一直以“二王”传统的行草书创作为主流,张、怀的狂草为辅。虽清末民国初出现了章草热,但至今章草这片土地开垦之处仍然寥寥,所以为当今章草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章草为过渡书体,其自身的局限给章草创作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创新空间。章草书体过于简化难识,章草的法度严谨、实用性差,章草发展过程中有替代品等因素导致章草的不兴,给今天我们的章草创作提供了宽阔的改进空间。

(四)近代章草创作的成功实验为当今章草创作提供了重大启示。沈曾植、王遽常等章草大师的探索开拓了章草创作的新路,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和规范,拓展了章草的审美境界,给今天的章草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五)时代审美的需求。当今是一个多元与宽容的时代,书法更是脱离了实用而以纯粹的艺术存在,书坛需要章草这一独秀参与,并形成一种新的书法风格立于书史。

▲ 《急就章》松江本

《急就章》(隋前为《急就篇》,其后改为章,就书法论述之便,本文一概为章,此不做考证)为历代章草临习与创作所依托的第一把交椅。因其字数多,章草草法丰富而为习章者所宝。

从敦煌汉简及魏晋残纸中,即有习《急就章》的墨迹。再如《东汉‘急就’砖》所刻即是《急就章》首句。历代书写者比比皆是。

今所见皇象书《急就章》是最好的范本,即明正统四年(1439)吉水杨政据宋人叶梦得“颖昌本”摹刻于松江府,因前后有阙文,又据宋克临《急就章》所增补的“松江本”《急就章》最为佳。《急就章》借章草而存,章草亦因《急就章》而传,彼此共栖。

所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历代章草风格类型加以分析整理,对章草书的创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金刚经》云“法法平等”,我以为所谓章草艺术创作风格没有好坏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因为审美取法的趋向不同。

本文对历代章草风格类分为四:雄浑、高古、沉着类;劲健、清奇、疏野类;含蓄、洗炼类;飘逸、流动类。这为今人章草创作风格所依提出几条可行性道路,注重的是章草艺术的形式表现与技巧。然而无论取法哪一类章草创作风格都脱离不了章草“赴速简易”的特点,也脱离不了书家的学养和眼界这一基础,正所谓“风格即人”。

01/

劲健,清奇,疏野类

(一)释词

劲健者,有力而不懈,就是点画“力”的表现,如司空图《诗品》的“巫峡千寻,走云连风”。清奇者,清透而不平庸,兼奇而并险。疏野者,率真而不雕琢,具有民间乡野之气,太白之《静夜思》疏疏二十字简单率意地表达了一个意思——思乡。

此类章草作品无论在表现作品的艺术张力还是沿革旧体时,都有“力(劲健)”“险(清奇)”与“逸(疏野)”寓其作品之中。而此类作者一方面在思想上都有一种求“变”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性格和胸襟的体现,所谓“知者创物”的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另辟蹊径,前人作品的完美定格而难以逾越,所以通过变化蹊径来寻求一种清新的风格。

▲ 索靖《月仪帖》局部

(二)作品风格的源流与形成

章草书“初始于西汉,发展于东汉,成熟于魏晋”,此类作品的发端应为索靖的《月仪帖》,其学张芝,较其书在笔法与体势都趋于新妍,幼安之书透出劲健、俊俏之气,点画充满了力量感。张怀瓘说“其雄勇欲陵于张”,又说“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是为开端。

而后元代一度复古之风使康里子山、杨维桢、倪瓒等人在章草的创作上发展了这种劲健清奇疏野之气,以传统的《急就章》及《月仪帖》等为依托,大胆地继承创新,通过字形奇侧、体势纵势突显、字组的绵连、章法的变化,将独立的章草融在行书和草书之中,使章草书有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生机。

而至明初宋克四体混合书的出现,以章草为基础,融入狂草的行草隶楷更加丰富了章草的表现力。其后徐渭、祝允明等也通过这样的融合而写章草。进而至清末沈曾植以侧锋劲健开张之势来表现一种追求奇险的章草书诞生,现代的高二适更是继承了宋克四体混合、劲健不平和复古能变的思想。

元以后的这些章草书家顺应了书体的时代发展与演进,大胆地融合诸体,改变了以往章草字字独立而没有牵连、实用性与艺术性差等不兴的问题,提供了章草发展新的生机。这种尚“力”尚“奇”尚“逸”的创作思想增强了书体间的融合及章草笔法体势等方面的丰富性,一定程度加强了章草书体的艺术进程。

(三)劲健,清奇,疏野类

▲ 康里子山《李白古风诗卷》局部

康里子山的《李白古风诗》、宋克的《杜甫壮游诗》、沈曾植的章草《苏轼赠萃老七言绝句》为此类代表。虞集在《寄子山尚书》写到“白鹤翻墨沼,紫燕入书林”,白鹤与紫燕都是隐逸的代名词,而子山所居北方,是为少数民族,所以其性格注定不会按照规矩来亦步亦趋地学习章草,进而创造出像《李白古风诗》这样学《急就章》而又与其迥然不同却不失章草规矩的作品,摆脱了《急就章》的方正横势,吸收今草的纵势,偶用章草的捺来渲染横势以调节完全纵势的单一。使呆滞的独体章草有了生机与节奏,点画的锐利与豪爽跃然纸上。

▲ 宋克《杜甫壮游诗卷》局部

而宋克的《杜甫壮游诗》更是以四体混合书的清奇劲拔之势丰富了章草的艺术表现,其书是章草为基础融入行草。

于右任说:“合章、今、狂而一之”。商辂在其后跋说:“其书鞭驾钟王,驱挺颜柳,莹净若洗,劲力若削,春蚓萦前,秋蛇绾后。远视之,势欲飞动,即其近,忽不知运笔之有神,而妙不可测也。”从此可看出其作品融入狂草的豪放与气势连绵,增加其节奏点,字势变化,以章草的波磔来求作品的劲健清奇的意味,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沈曾值更是直接借鉴简书民间的要素,大刀阔斧侧锋直入直抒劲健、清奇、疏野的气象。

此类作品都试图改变单一的章草原貌,或是诸体融于章或是以章参诸体,用章草的捺来做最有利的调节,而突出点画的劲健,呈现一种新奇、疏野的表现效果。而以此作为创作的基调不得不注意章草捺画的运用适度和点画的生猛粗野。

02/

含蓄,洗炼类

(一)释词

含蓄者,简而意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也。洗炼者,“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纯净无杂之义。

然而不得一字怎么尽得风流了?出金出银纯度怎么来判断呢?我以为就含蓄、洗炼本身来说是一个玄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来判断作品的含蓄、洗炼与否,应从书家的早中晚的整体一生的风格发展来说明。也就是说含蓄、洗炼不等于简单,这里蕴含的是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一个从无(始学书)到有(丰富技法学养)再到无(删繁就简)的一个过程。所以从正面理解含蓄觉得玄,可以从其学习过程中的技法丰富、学养渊博来反证,这样看可能更清晰而不玄。

(二)作品风格的源流与形成

从远古的人敬天到魏晋人亲自然的这种“士的个体自觉”,士的思想从儒转到老庄,进而影响到精神领域,魏晋书法更是士的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崇尚着简远、自然、练达的一种审美表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以为章草在王羲之这儿才真正有了这种简远、自然的意向和审美要素在其中。而其用笔的凌空取势,结体的简净天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而这种简远、练达的精神旨趣,此后其意合者我认为八大山人的章草最具有代表性。

▲ 王羲之《寒切帖》

(三)含蓄,洗炼类

王羲之的《寒切帖》和八大山人的《月仪帖》临本是此类的代表。

孙过庭《书谱》说过“古质今妍”。王羲之是处在章草自觉期的最后一位章草书家,今草的第一位书家,“古质今妍”来评价其书法恰到其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所流露的含蓄、洗炼是有厚度而不空。

《寒切帖》为墨迹,虽然《豹奴帖》 为其传世章草作品,但我以为最值得我们今天章草创作取法的是《寒切帖》,其处章今之间而偏于章草。

▲ 王羲之《寒切帖》局部

其中字字独立,横势明显,笔短意长,自然含蓄而不张扬,第二行“八日”“问为”用笔凌空取势,笔断意连给人以朦胧含蓄之感,很耐琢磨。开头“十一月廿七日”第四行“劣”“因谢”点画饱满而有外溢之势,顾盼有致,利落而不拖沓。

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更不是空穴而来,而是山人花费六十年的学书心血,积累创造出来空间开放、自由、松动的视觉,用秃笔所带来的“蚕头蚕尾”单一的点画来表现含蓄、圆融、洗炼的艺术哲学思想。

▲ 八大山人 临月仪帖 1702年

所以《月仪帖》临本所带来的含蓄、洗炼的风格是值得信任的。《月仪帖》临本逾越了元明那种以楷书提按加隶书燕尾的章草而直溯汉魏,用自己所悟的“晋人笔法”和独到的空间(参以绘画的韵质)虚实的转换给人一种练达简远的效果。

我以为学习此类风格最怕空中楼阁而没有坚实的积累和深厚的学养。包世臣言:“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道出了右军书法真草同源,其实更是习草基础在于规矩,所以今人若纯以章草出之,似乎有空中楼阁之恐慌。

八大山人如果没有早年的学习(《传启写生册》近似王羲之《圣教序》,《梅花图册》到了董其昌,纯熟而可乱真,而《酒德颂》又回到了黄庭坚风格),其章草作品也不会形成这种含蓄圆融的艺术风格。(待续)

原题:历代章草风格类型分析

作者:盛启泽(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方向研究生,也供职于中华老字号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胡魁章笔庄,从事毛笔制作与毛笔工艺研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