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小女孩

null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妈妈,跟孩子接触得更多,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反过来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能力等,往往也反射、反衬出父母的文化、知识、能力,有时,还是对父母生活常识、社会礼仪、道德品行等多少、高低的检验。

假日的一天,风和日丽,气温宜人。市政府前面健身广场人潮湧动,其中,大多是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出来玩耍。春天的各类活动中,放风筝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有的几乎成了经常可见的风筝专业户,他们人人都有利用、驾驭风的神奇能力,不管风大风小,都能把风筝放得极远极高,令旁观者“啧啧”赞叹不已。

null

在放风筝的群体中,有一对母女出现在我的不远处,在游人稀少些的一角。母亲年纪不大,三十来岁,女儿也就六七岁的模样,头顶盘着一个用嫩柳条编的圆环,拽着一个画着女孩漂亮脸蛋的风筝,在那里绕着圈边回头看边使劲跑。身后的风筝就像个醉汉,跌跌撞撞地紧跟在她的身后,偶尔升起来不高就一头栽下,大部分时间是在地上被拖行。女孩跑了几圈,看着别人的风筝不管高低都在空中,只有自己的风筝象只没有翅膀的鸟,怎么都飞不起来,又急又恼,把风筝线一扔,扑到妈妈怀里哇哇哭了起来。

妈妈连说带劝了几句,让女孩继续放,女孩怎么也不干,缠着让妈妈放。妈妈拗不过女儿,拿起风筝线,让女儿过去摆正、举起风筝,跟女儿说:“我喊一、二、三你就松手。”女儿懂事地点点头。我坐在那里看着那位拉开架势准备转身跑的妈妈,忍不住想笑,心里狠狠地臭了她一句,真是个笨得不能再笨的妈妈。她居然让女儿举着风筝站在上风,难道她以为自己是一颗即将发射的炮弹不成。

null

内心几次冲动,想过去帮她们母女一下。可又一想,相互不认不识的,万一别人有个什么想法,送上门的好心立马就会成为驴肝肺,众目睽睽之下,弄不好反成了自找麻烦。世界这么大,什么脾气、性格的人都会有,还是老老实实坐着看风景,不要无事生非。

我小时候也喜欢放风筝,那时都是自己做,最初是父亲做,后来是自己做。用刀削出几根适中的竹篾,再按照预先想定的燕形、菱形、丁字形、中字形等式样,用缝衣服的线把竹篾绑扎成框架,然后用浆糊把白纸或报纸糊在框架上,再用水彩在纸上画上图案,下面一般还要粘一条或两条长长的尾巴,起稳定的作用,这是第一大步。

第二大步是在风筝的骨架上找点位穿拉线,基本是上面一根,下面左右各一根,然后是调整好三根拉线的长度,这一步十分关键,否则,风筝不是飞不高就是一起飞就“倒栽葱”,有经验的一两次就成功,经验少的往往调整十次八次还难遂意。不像现在几乎都是买现成的,骨架都是碳纤维管的,装配收起携带都十分方便,但也失去了自己加工制作、任意涂抹图案、追求个性独特的乐趣。

null

再说眼前的那位女孩,听到妈妈的口令后立即松开高举的风筝,看着妈妈冲刺般往前跑,风筝在女孩期待的目光下,离手后在空中摇摆了两下,就一头栽在地上,蹦蹦跳跳地跟在妈妈的身后。妈妈跑到头,不像女儿那样兜圈,而象在泳池里触壁后立刻又往回跑,身后的那只可怜的风筝依旧在地上被强制拖行。妈妈又跑又拽地往返数次,风筝基本都没离开地面。对这个妈妈,我还是由衷地发出了一声赞叹:身体素质不错,风筝质量真好,看来买东西很有眼光。

最终,妈妈也跑累了,一手拿着风筝一手牵着抹泪的女孩默默离去。望着她们边走边张望别人风筝的背影,我在想:母亲如果稍稍具备一些放风筝的常识,或者,稍稍请教一下那么多放风筝的人,肯定不至于让孩子不明不白地抺泪扫兴而归。同时,也不至于让我揪心地为那个泪奔的女孩发出一声长长的慨叹,唉。

当然,也不能太误会、太低估这位母亲,也许她是一个很聪明、很优秀、很成功的职业女性,把心思和精力都一门子投入到事业中。对放风筝之类的琐碎小事从没放在心上,也根本没有时间、没闲心去研究。所以,仅凭此一点微不足道的“笨”,我以为不可以偏概全,自以为是地贬低她,否定她,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概莫其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