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盐:《波西米亚狂想曲》,摇滚酒神的影像传奇

null

美国导演布莱恩·辛格执导的传记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以来,除了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四大奖项以外,还在全球范围狂揽三十余个奖项。有影迷将这部影片称为传记片中的电影奖项收割机,听上去似乎也不算过分夸张。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方面得力于英国硬核摇滚皇后乐队原本便具有的超强魅力。另一方面则得力于影片主演拉米·马雷克(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对皇后乐队的主唱弗莱迪精彩至极的复活式演绎。

是的,是复活,而非简单的复制、模仿或拷贝。马雷克在大荧幕上,成功的让早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离开这颗星球的“摇滚酒神”弗莱迪,再放异彩。虽然对弗莱迪的粉丝而言,马雷克的容貌与弗莱迪有着极大的差距,但马雷克的精湛演技和现代化妆术,完美的弥补了这一容貌差异。看过影片的观众知道,马雷克从日常生活的脸部表情、说话姿态、手臂挥舞的动作、歌唱时的唇形变化,甚至到臂下的腋毛造型,都进行了一丝不苟、纤毫毕现的神还原。

皇后乐队的粉丝都知道,弗莱迪是一位极具表演天赋的摇滚天才:他比普通人多了四颗门牙,这使得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音箱式口腔;他的音域横跨四个八度,能从男低音飙到女高音;他有着才华横溢的创作天赋,《波西米亚狂想曲》便由他一手打造;他更有着世界公民的身份,帕西人出生在东非,幼年生活在印度,大学教育却在伦敦……弗莱迪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都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不朽传奇。

null

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是摇滚乐界的一个经典曲目。这首曲子风格恢弘,结构繁复,短短六分多种,却分为五个部分:清唱、民谣、歌剧、硬摇滚、尾声。它是皇后乐队1975年录制的《歌剧之夜》专辑的主打歌曲。初初发行,便因其横跨诸类音乐界限、独树一帜的歌剧摇滚风,而在英国单曲榜榜单扶摇直上,并雄踞榜首九周之久。正是这首击破各类音乐壁垒的摇滚界新“圣经”,让皇后乐队在全球范围内声名鹊起,名副其实的称霸为“后”。一经此曲,皇后乐队再也不是一支仅仅属于英伦三岛的摇滚乐队,他们红至发紫的名声,与风格多变的摇滚乐曲,随着乐符漂洋过海,萦绕全世界。

盛名之下,必然毁誉参半。这首歌剧摇滚乐,当时争议颇多。乐评界的保守派排斥它,把它批驳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先锋派与摇滚迷却为此深深痴迷,并赞誉这首曲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国迷幻摇滚乐队的成员布莱恩·威尔逊就认为,这首美丽的歌,是“对青少年祈祷的一种满足和回应。”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早已成为摇滚界的一座无法绕过的音乐里程碑。譬如一旦那个乐队,录制出一首结构复杂难以归类的优质摇滚乐,乐评人便会把《波西米亚狂想曲》当做一个参照系,一个衡量好坏的最佳标尺,更会写出诸如此类的赞誉语:“这是XX年代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仔细聆听《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便会发觉,弗莱迪的灵魂里,有一位生命力蓬勃的古希腊神祗在舞蹈、在神启、在狂喜、在迷醉——那便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尼采哲学里,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受制于两种冲动:一种是追求个体内在性情的自由抒发,即令人迷狂的“酒神精神”;一种是对外部世界的理性追寻,即规范自律的“日神精神”。显然,弗莱迪是一位尼采所言的具有酒神精神的摇滚艺术家。无论他的音乐作品,还是他的性取向,人类社会的一些规则与界限,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他更酷爱酒神式自由。《波西米亚狂想曲》,便是这位摇滚界“酒神”,藐视诸多音乐分类和壁垒,毫无禁忌的艺术产物。

null

皇后乐队的其他成员,曾戏言《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弗莱迪的“亲儿子”。此言非虚,好的艺术家一若上帝,无需他人,他们独自一人便能孕育一个全新的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一如卡夫卡“孕育”了一个小说界以前从未存在过的世界。正如尼采所言,酒神精神是自由、是过度、是神秘,是接受命运的反复无常、直面存在的悲剧之后,还仍旧能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能力。影片里,经历人生失意、罹患艾滋(为了吸引观众,影片改编的与现实略有差异)的弗莱迪,在拯救生命的音乐会现场,一登舞台,便酒神精神勃发。他不但自己迅速进入酒神的迷狂状态,还引领着几万名观众一起迷醉:在同一节奏下,击掌、跺脚与高歌,此起彼应,如醉如痴。

除了大量皇后乐队的演唱之外,影片里最令我动容的是弗莱迪与女友玛丽持续一生、不曾间断的友谊。分手而不狗血,这才是人之为人的高贵。片中有这样一段戏:已经和弗莱迪订婚了的玛丽,发觉弗莱迪与众不同性取向,虽然伤心欲绝,却未歇斯底里,而是温柔的看着弗莱迪,让他不要说谎,不要选择逃避,而是面对自身最为真实的欲望。对比一下,2018年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奖影片《谁先爱上他的》与香港金像奖获奖影片《翠丝》里的两位同妻,我们便会发觉,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局面,关于性、爱与婚姻,东方女性会采取截然相反的立场。

null

西方女性在直面,东方女性在逃避。西方女性爱一个人,会让对方面对最为真实的自我。东方女性爱一个人,明明早知这段爱名存实亡,却希望对方与自己一生跳一场假面舞会。一如《谁先爱上他的》《翠丝》里的两位歇斯底里的女主角,为了给世人一个婚姻完满、家庭幸福的假象,她们守着徒有虚名的婚姻,阻扰早已匮乏性与爱的丈夫离开自己。她们在捆绑他人的同时,亦给自己设置牢狱。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不但在大事上惯于互相欺骗,即若小至家庭,每一个人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亦无法自负其责,更乐于“凑合”着,自欺欺人,互相表演。然而,人无有来生,活在谎言里的人生,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

这是一部优秀影片,但对皇后乐队的其他成员而言,似乎过于简略。影片看上去更像为了乐队主唱弗莱迪制作的一部“摇滚酒神”的个人传奇,而非为乐队全部成员打造的一座整体性丰碑。事实上,皇后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极具音乐才华的艺术家。他们,每一个人都多才多艺,每一个人都有传唱至今的经典曲目。譬如每到大型体育赛事便被世人传唱的《We will rock you》,就是由乐队的吉他手布赖恩·梅作词作曲。当然,苛求影片更为完美,更能鸟瞰全局,是影评人的一种书写习惯。对普通观众和皇后乐队的资深粉丝而言,只片子里大量的现场式演唱,早已让他们无限陶醉,乐不思蜀,夫复何求。

本文图1、4为《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图2、3为皇后乐队玉照

本文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上传与管理:杰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