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公路 G240衡东段

最美公路 G240衡东段 在衡东古镇,我见到了从未听过的“神灵” 240国道衡东段旅行攻略图。 24

最美公路 G240衡东段

在衡东古镇,我见到了从未听过的“神灵”

240国道衡东段旅行攻略图。

240国道衡东杨林段,国道在油菜花田 间穿行。   图/记者常立军

洣水曲折流淌,240国道衡东段也依着山水的形势穿行。

此次我们在这条道路行走,正值早春,天气阴晴不定,山水氤氲迷离,就自然风光而言,这条路所经过的并非是湖南一流的风景,我们深入洣水流域,是因为它的人文让我好奇。从吴集到杨林,再到草市,三座古镇皆依水而生,当年的水路,贯穿了人们的居住地,如今,240国道沿洣水而行,一路到达洣水支流永乐江上游的南湾,连通郴州安仁。今天的国道与历史上的水路,几乎完美重合,基于自然地理的最优选择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洣水是衡东人文气质的自然背景

要解读区域人文,首先要了解自然地理。

盆地从来都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区,从一个盆地到另一个盆地,古时最方便的路径便是水路。湖南最大的盆地衡阳盆地与醴攸盆地相邻,连接它们的,正是洣水。衡东的地理位置很有趣,它地处衡阳盆地与醴攸盆地之间的山间河流谷地之中。东连攸县,南与安仁县、衡南县为邻,西濒湘江与衡山县隔水分界,北与株洲县接壤,这样的地理环境,融汇了湘东及湘南不同的文化基因,自成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气质。

自然与人文,是一个区域地理的两面,不一样的山水,生发出不一样的文化。对于衡东而言,洣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衡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县城被洣水三面环绕,周围则是群山延绵,山河之间,便是衡东。人类择水而居有着科学的依据,一条河流孕育出村落、乡镇与城市,沿着240国道分布的吴集、杨林、草市三镇与衡东县城,都有赖于它的滋养。洣水发源于罗霄山脉,流经炎陵、攸县后进入衡东,并在衡东汇入湘江,它是湘江的第三大支流。衡东正属于洣水流域,流域内除了作为主脉的洣水,还有山脉,它们大多是衡山的余脉。

我们此次走240国道沿洣水上溯,历经吴集、杨林,一直抵达洣水与支流永乐江的汇合处草市镇,一路山川河流相伴,愈往深处,河流谷地的地理感愈明显。

为什么河流谷地可以成为一直以来的人类居住地?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曾这样描述过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处于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交隅,都具有围合特征,都在一定整体空间范围内,处于各个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都有豁口和走廊,利于与外界沟通和拓展生活空间。

沿着洣水的三座古镇,都符合这样的选址原则,而衡东县城则选择了更为广阔的河流冲积地。我们曾经站在县城高点杨山上俯瞰这座城,处于宽阔的河流谷地,以此来看,三面环水的衡东县城,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居住地。同样,沿着洣水流域生长的三座小镇,也具有这样的优势。

地处下游的吴集镇,在杨山脚下,与衡东县城一江之隔,属于典型的山间河流冲积地。中间的杨林镇,则地势开阔,属于大型河流谷地,再到草市,又是山河相伴,且有两江汇流,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货物集散码头。

方法论:如何阅读一条国道上的人文之美

沿着240国道走衡东,所见最多的人文遗迹就是古镇建筑群。吴集、杨林、草市,都留存了历史的记忆,建筑是解读一个区域人文地理的上好载体。

与大多数的现代建筑相比,古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美感。

这种气质就是“隐”。与西方传统建筑中喜欢在山顶建设城堡,以“炫耀”和“控制”为基本思想的“外向”规划思路不同,中式建筑群一点都不张扬,它们与山岳,与河流,与所有的自然地貌完美地融为一体。它们多选择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空间,我们此次所经历的小镇,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格局。

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内向”的,这种内向有一种令人感到安静的美。一个内向的群体,是由诸多内向的个体组成的。我们在衡东所见,多为三面或四面墙体围合而成的天井式民居,房屋与房屋之间基本无空隙,所以有突出山墙的马头墙作为防火之用。这样的建筑,从外观上完全无法窥视其内部。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然而衡东的现代建筑并没有太多值得去研究探访的地方,沿着洣水分布的三座古镇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阅读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中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乡土地理环境和谐统一。我们所历经的古镇,都完美地融合在它们所在的山水间。

作为古建筑集中的古镇,居住和商业是它的基本属性。因此,古镇最基础的建筑便是民居,信仰祭祀的建筑有宗祠和寺庙,休闲娱乐设施多为戏台,商业设施则有商铺及码头。

宗祠和寺庙作为公共信仰场所,在建筑规格上往往比民居要高很多。如杨林镇的宗祠,基础所用的石料全部为一种赭红色的条形山石,明显比周围的青砖要讲究。草市的灵山庙则有重檐歇山顶的殿堂,这是高规格建筑的重要特征,而民居则基本上是硬山屋顶。建筑规制在古时所代表的是阶层差异,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是难以跨越的门限。即使是民居,也能看出明显的“贫富差异”,普通民居多为两层实木或土坯建筑,门前只有简易的门槛,没有更多的装饰物,内部无院落,这样的建筑,在古街中大量存在。

戏台则是民间的娱乐场所,建筑规格上和民居并无太大差异,只能说是在细节上更加讲究一些。我们在衡东所见的两座戏台,在吴集镇的一座已荒废,成为晾衣服、晒萝卜的好地方,在杨林镇的另外一座正在维修,据说要打造成为古街旅游的一部分。

建筑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文化本身。宗族与民间信仰,是传统民间精神思想的永恒主题。此次所走三镇,都有宗祠,可以说是古镇的经典配置。吴集的秦氏、罗氏,杨林的董氏、棣氏,草市的单氏,这些宗祠背后,都有着历史人口迁徙的宏大背景。

衡东的民间信仰也极为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吴集的杨山庙供奉的是为炎帝治水的杨山侯,草市的灵山庙供奉的是保佑地方安宁的协应侯。这些神灵在其他地方并未见到,为洣水流域所独有。

建筑的细节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质。

在三座古镇的古建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纹饰精美的建筑构件,如门墩、柱础、门头装饰,以及那些镌刻着文字的石柱。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精神,那些雕刻着“鹿衔灵芝”、“花卉”以及各种历史故事的精美纹饰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