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北京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的认识

作者:邱季端 厦门寒江雪艺术馆

1940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在实验室发现了碳十四,1949年另一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利比因发明了碳十四测年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现在,碳十四测年法广泛地应用于史前考古学(碳十四测年法年代越小误差越大),虽然存在误差,单纯运用碳十四也无法百分之百准确判断考古遗址的年代,因为没有更好的仪器和方法出现,考古学家还是利用它判定大致的年代。有人也想利用它判断文物的年代,结果并不成功,因为碳十四只存在于有机物体,而且机器本身就存在误差

null

目前,机器测试文物年代的方法只有热释法了,热释法测试必须在器物上取样,不仅破坏物件,实践证明,误差也令人无法接受。

于是,判断一件文物的年代只能靠眼学了。眼生于心,眼学也就是心学。心有正有不正,眼有高有低,争议自不可免。足排球裁判眼睛看不准有争议的球,只有靠鹰眼来裁夺了。

null

本人热切地期待有文物鹰眼出现。也有人害怕文物鹰眼出来,都是些什么人?广东话说,画公仔不必连肠也画出来。

利益形成集团,就没有公理了。

多年来,看着那么多国宝挂着工艺品的标签流出国门,看着那么多精美的古代艺术品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看着一件件国宝在国家电视台被心怀不轨的人砸碎,有人麻木不仁,有人夜不能寐。

两年前,母智德老师告诉我北京有一台机器可以准确检测到文物制造于哪一年,要我参加新闻发布会。我喜出望外,先是观看标明制作于哪一年的上千件陈列室瓷器,和我的眼学十分吻合,心里暗喜:靠谱!

null

新闻发布会后的一年多,我先后拿了近五十件有明确纪年的古代瓷器到天鉴检测,为防作弊,我把年款封盖,测试结果全部对上号。如宣德登基瓷,测试结果为1425年制造;唐英制乾隆登基瓷,测试制造于1736年。

近几年,仪器发明者杨建军先生团队已成功测试了十几万件各种古代艺术品,包括青铜、陶瓷、玉石、书画等。因此,他们自信不无道理。

四五十件无法说服自己完全信服,于是决定引进一台自己验证。半年来,我们已经测试了一万多件各种门类的古代艺术品。应该说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很准(这绝对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有个别偏离很大。我们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是机器没有问题,差错在检测的人、测试环境和器物本身的暗伤形成的多种信息流。

因此,要做到百分百检测没有差错,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两个条件必须具备:一是必须建立绝对不受外界干扰的实验室,二是操作的人必须具备娴熟的技巧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情况犹如碳十四测年法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就决定了C14年代测定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实验室,包括设有化学处理、标本制备的系统,完善的屏蔽设备,特制的探测器和能长时间工作而又稳定的电子测量系统,并且经过精心的操作才能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台湾的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戴学文先生已经义务为我的这台设备服务半年多了。他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验总结了一些经验,一共二十七条,我们另文诚心公诸同好,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特别是“北京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团队,必须以更科学的精神严格选拔建立工作站。必须说明,不是有资金就可以建立工作站,有没有完善的实验室,严谨的文物科研团队,诚心服务国家、挽救文物于水火的精神才是首要的。如果急功近利,匆促上阵,失之公众的信任,最终只能自毁长城。虽然我明白杨先生多年来为研制这台设备所造成的资金压力,但是最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来了,风物更宜放眼望。

我们暂时不敢公开对外检测,其理由也在此。

本人认为这是一台较之于碳十四、热释法更精准可运用于考古年代、验测制成年代的机器。它将来的成就,必定大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碳十四测年法。科学利用这台设备,所有文物断代争议,中国文明史的断代和探源都可迎刃而解。

我必须特别强调,这台仪器的功能只是判断器物的制作年代,精准到制作那一年,这是目前没有哪种机器可以比拟的。至于器物的艺术价值,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瓷器,它可以断定哪年制造,至于是汝官哥钧定,不是它的工作范围。比如一件署名或题跋唐代张旭的草书,它可以断定是否张旭生前那一年的制作,但是否张旭的真迹,它根本就是外行。这就要靠眼学了,眼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相当的文化历史知识,当然心正是必备的基本条件。

 日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一件书法,鉴定者正是犯这方面的错误,与量子鉴定仪无关。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具备利用量子文物鉴定仪用之于文物检测制作年代的环境条件。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