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孔小陶饼

1960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嫩江沿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昂昂溪地区做了调查和复查。为了进一步认识昂昂溪地区原始文化面貌,黑龙江省博物馆于1963年5月、1964年4月相继派人复查了昂昂溪地区的2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进一步调查了梁思永先生于1930年9月在五福调查、发掘的四座沙丘和莫古气(A)、额拉苏(A)等重要遗址,收获较大,采集标本上千件。

调查发现最多的标本为石器,有1335件,另外还发现有若干陶器、骨器及玉器。陶器中有两件形似纺轮的圆孔小陶饼。陶饼外径2.1—2.3厘米,内径0.5厘米,厚0.8厘米;陶色为棕色;陶质较粗,可明显看出羼合有砂粒。

有的考古学者将这两件圆孔小陶饼称之为“陶纺轮”。纺轮形状和材质多样,特征也同样明显:平面一般呈圆形,在圆心位置有纵向的贯穿孔,剖面形状多样,呈长方形、扁鼓形、半圆形、双锥形等等。甚至用陶器残片打磨的中心钻孔的圆陶片也被普遍认为是纺轮。

但是在人类学视角下,这种纺轮状器物也有着和纺纱毫不相关的多种用途,如猎物系挂扣、器盖、塞子、纽扣、玩具等等。

考古工作者比较其所采集的标本,分析昂昂溪地区的原始文化应该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学上,把以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永先生发掘的昂昂溪五福C墓葬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作“昂昂溪文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齐齐哈尔为中心,在嫩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以及内蒙古的海拉尔一带,发现了大量以压琢细石器为特征的数以百计的“昂昂溪文化”类型遗存,年代距今约7000年—5000年。虽然在时间上有早晚的差异,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的繁盛时期。(黑龙江省博物馆冯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