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恋引发的集体争执

影史100佳青春电影

《十三棵泡桐》

(2006,中国)

编剧:吕乐、刘颖

导演:吕乐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钟萍、陈柯良、罗雅丹

获2006年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null

故事: 

风子、陶陶和阿利是泡桐树中学高二一班的同学,他们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头”集体。包子是高二一班的插班生,性子顽劣,像个“小江湖”。他入校的第一天邀请全班同学中午在校外吃烧烤,由于钱不够,便希望班中的“富二代”阿利来买单。阿利是风子和陶陶的死党,风子见包子欺负阿利,便挺身而出保护阿利。陶陶也在学校的厕所内放置了一枚鞭炮,原本想整蛊包子,打压他的嚣张气焰,不料却误伤了老师。包子成了替罪羊,风子反而不满陶陶敢做不敢当的行为。

 伊娃是高二一班的小才女,性格恬静、文笔极好,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假肢而自卑。失落的陶陶逐渐对伊娃产生了好感。风子醋意大发,动手打了伊娃,陶陶出面保护伊娃。在包子的追求下,她和陶陶的关系逐渐疏远。伤心、失落的风子找到包子,希望从他那得到安慰。两人偷尝禁果,风子向父亲谎称自己在同学家复习备考,却整天和包子呆在一起。由于贪玩、缺考、违纪,包子被开除出校,风子也挨了处分。风子的父亲得知女儿的劣迹后,勃然大怒,打伤了风子。家长会后,风子的父亲给她买了一条裙子,两人贴心长谈,终于重归于好。无书可读的包子被父母断了经济来源,他恳求风子替他向校长求情。情急之下,包子持刀绑架了阿利,再度闹得满城风雨。

null

 多年以后,历经世事的风子,带着朱珠寄给她的信和照片,远赴边疆看望朱珠。她带着微笑,隔着车窗远眺,满目翠绿。

影评:

《十三棵泡桐》是一把晶莹剔透的刀子,也是一面刃如秋霜的镜子。影片当年送审时保留了何大草原小说的书名《刀子和刀子》。“刀”是恣意妄为的男性荷尔蒙象征,阿拉伯故事集中“勇士费拉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用刀子刺穿自己脚掌的故事让风子爱上了刀。风子有两把刀,均为男性友人赠送。一把是她父亲的战友李叔叔在她十三岁时所送,另一把是男友陶陶送给她的十七岁生日礼物。刀在影片中不仅仅是全剧的叙事动力,其功能更像是拉康所言的镜子一样,让风子在迷茫、狂躁的青春沙尘暴中找到自己。

null

1949年苏黎世第十六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注定不平凡。拉康宣读了“镜像阶段”的论文,在他看来,人类对外在形象的痴迷是个人获得主体性的必备道路。镜子和镜像一时间成为艺术界争相使用的创意元素。《好男好女》中阿威和梁静在镜子前拥抱爱抚;《一一》中,NJ在酒店房间内邂逅初恋,房间巨大的落地窗映射出他看向万家灯火的世界时愁绪万千的神态;《盗梦空间》里镜像的世界被设置为主人公的梦世界。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镜子能够让婴儿发现自我;在电影中,镜子也是主人公重新认识自己的关键道具。

然而,《十三棵泡桐》中的镜像是缺席的。风子家中仅有的一面全身镜也沦为她父亲正衣冠的工具。风子收到母亲寄来的生日礼物后埋怨父亲为何会对一个拐走自己老婆的人毕恭毕敬,她对父权的挑战遭到了站在镜子前的父亲的暴力惩罚。留着短发,穿着T恤的风子,俨然一副“假小子”打扮,她对家中的镜子无动于衷,出现在镜中的形象永远只是角落里自己的背影。风子失去了家中的镜子,所幸,还有泡桐树中学。

null

音乐课上,排练厅巨大的镜子是无用之物。同学们背对着镜子入座,跟着老师反复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原本丰富轻盈的音乐教育变成了标准化的磁带拷贝过程。感情饱满、音调准确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连性格张扬的陶陶也无故迁怒于前排同学跑调的歌声。风子家中的镜子被父亲独占,又遗憾的忽略了学校中的镜子,她成了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风子原本以为包子能成为她重获主体性的镜像,她尝试和包子交往、偷尝禁果、坐着包子骑的三轮车逃课玩耍。最后却发现在挫折面前,包子比她更加弱不禁风。她手中的刀子就像一块破碎的镜子,成为了她在青春期最私密的玩伴。于是风子沉浸于刀子击打铁杆的叮当声,她的青春好似陷入了这样单调、无趣的单曲循环。

null

 “三口之家”是颇具时代指向性的指称,改革开放以来,父亲、母亲和子女是核心家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说“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席成了中国青春片的重要特征。而剧情中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回归,则构成了青年获得自我再认同的机制。风子的父亲送了她一条雪白的裙子,风子或许是第一次穿裙子,不合身的尴尬和变装后的新奇,五味杂陈。父亲一味的称赞终于让风子看到了镜像中的另一个自我形象——父亲眼中的女儿形象。她感受到了父爱,于是便不再需要通过破碎的镜子般的小刀来窥视自己青春期的镜像,她释怀了,也成长了,青春的记忆在她看来无外乎沧海一声笑。

作者:章文哲

null

作者介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电影策划人,影评人,青年编剧,出版译著《电影摄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