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还是「碍」孩子?

周三〡原创文章 坦白说,孩子还是那个呆萌的娃,不出意外的话他就会沿着生命原本的轨迹成长,发展自我。

坦白说,孩子还是那个呆萌的娃,不出意外的话他就会沿着生命原本的轨迹成长,发展自我。

但是家长就不一样了,对孩子的期待从最初的“健康、快乐”,慢慢多出了很多似乎是不太合理的期待。

01

五年前怀孕时,我报了胎教课程,学员都是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准妈妈准爸爸们。

有次分享交流课上,老师让大家表达自己对未来宝宝的期望,也就是说,所有准爸爸和准妈妈们,究竟希望自己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特殊阶段让大家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很有意义,一方面体验着与孩子骨血相融,感受着彼此的心跳,另一方面则发自肺腑地表达着初为人母人父的宽厚。

几乎在场的所有准父母们都用了「健康、快乐、幸福、自由」这些词语来希冀孩子的未来。

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每位准父母都只是很单纯地期待宝宝平安健康降生,然后开展一段质朴的亲子关系。

▲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一切都那么的自然和玄妙,凡是养育过宝宝的父母们应该都有这种感受:

孩子在0-1岁的时候,你是按月计算ta的年龄的,恰恰说明了宝宝是每个月甚至是每一天都能带来惊喜:笑了、翻身了、坐立了、长牙齿了、会爬行了...

随着父母的陪伴,孩子慢慢与家长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同时完成了ta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信任感的建立。

总之,在这个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大多还是比较和谐和单纯的。

02

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亲子关系似乎更容易受到挑战。

比如当年和我同时参加胎教课堂的妈妈们,现在经常会在群里吐槽自家的“熊孩子”:不听话、经常被老师点名、陪娃做作业时血压飙升…

坦白说,孩子还是那个呆萌的娃,不出意外的话他就会沿着生命原本的轨迹成长,发展自我;但是家长就不一样了,对孩子的期待从最初的「健康、快乐」,慢慢多出了很多似乎是不太合理的期待。

期待一:我不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经有篇报道,说上海某小学二年级男孩一夜间白了头,原因是孩子在课余时,被家长安排了将近十多个培训班和兴趣班。

当然,我能理解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遗余力地想要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是殊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让他慢慢丧失了自我决定感。

因为他永远处在被动接受状态。

▲父母都想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期待二:我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比较和评判是在沟通中经常使用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暴力。如果你想让你和孩子从此过得不幸福,那么就尽情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人父母,往往会出现偏盲心理——不自觉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而在看自己家孩子时,满眼的缺点。

当孩子放学后想近身正在沙发上休息的你,分享今天的趣闻时,你用「那谁谁这会儿正在温习功课,你还不抓紧。」将其推出千里之外。

其实,孩子希望与家人分享感受和努力学习都很可贵,而假若家长对此视而不见,孩子在经过反复被拒绝后,渐渐也会在心中关起那扇想要交流沟通的窗。

期待三:我想要知晓孩子的一切

与上一种关上心门相反,这种希望知晓一切本身就是一种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没有谁能百分百了解另一个人。

之所以父母有这种要求,大概是源于父母的权威逻辑,要对孩子方方面面进行管控。

▲爱ta,不要碍ta


这会让父母无形中体验到一种虚假的成就感,从而抵消对孩子“不了解、不负责”而产生的恐慌感。

而孩子呢,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却是窒息和压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孩子条件反射性的躲避父母。

期待四:我希望孩子延续自己未完成的愿望

父母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情况非常常见,他们往往由于自己的单相情愿,依照自己的喜好,给孩子规划未来,想让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

而孩子呢,若未能完成父母的心愿,其所承受的罪疚感也会更强。

对于这样的期望,我只想提醒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ta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替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延续生命。

所以,以爱之名对孩子产生的不合理期待,不仅不会实现,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碍”,父母们,你们说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