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丨叶一剑: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藏粮于民 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选择 欢迎收看第一百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藏粮于地  藏粮于民

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选择

欢迎收看第一百一十八期: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从今年整个的舆论环境和各个地方政府及机构的规划来看,乡村振兴一直是大家关注热度持续不减的话题。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之前乡村振兴的规划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压力转变的不断出现,大家对于乡村振兴的认知,不单是要考虑如何把乡村做得更好的概念,更要考虑它在推动中国这一轮转型中重要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在今年两会过后,我们不仅要形成之前对乡村振兴的共识认知,还要对其进行持续的推进。

事实上,我们在目前的调研过程当中发现,其实很多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有一个很明显的去粮化的趋势。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很多人都认为这一轮乡村振兴的重点不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因此弱化了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第二,很多地方政府在面临国家新的战略出现以后,尤其是中央重视的政策,在这个背景下,他们希望能够尽快的做出成绩。即传统的政绩观导致他们不重视以粮食生产为方向的农村工作,而重视一些景观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资本是逐利的,所以很多外来资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寻找商机时,都会忽略以粮食生产为代表的业态。因为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这个业态很难获得较大的收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一轮的乡村振兴很多方面都做得如火如荼,但它的粮食安全却恰恰是一个被弱化的过程。

除此之外,我们也注意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过去的工业化阶段,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对于粮食生产的概念已经发了很大的改变。

大概在零九年的时候,我去河南采访,那时的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但是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以后,为什么农村地区还能够发生如此严重的旱灾,曾经也有一个争论,其实河南的旱灾不是天灾,可能更多的是人祸。由此可见,整个农村地区基层的人和治理者对于旱情的掌握程度,包括以他的水利设施来改善旱情的动机并不足。

除次之外,我在采访时还遇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一家人都在浇水抗旱。首先,年纪很大拿着水管去浇水是母亲;其次,在旁边走着一瘸一拐帮忙浇水的是父亲;最后,站在田间地头看着父母浇水的却是最年富力强的儿子。

当时我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让自己的母亲去浇水,而自己不去。他回答我说,自己不会浇水,而且也不想去浇水。因为他现在在郑州打工一个月的收益就有三四千块钱,但是整块土地种下来一年的收益还不到一千块钱。从总体收益而言,他从打工的地方请假回家浇水这几天的收益已经远远超过这几亩地的收益。

那么之所以还回来,是因为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国家在看到了旱情的严重性以后,动员大家下地浇水去抗旱,他也是没有办法才来浇水。但是我当时在看到这个场景和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就特别的感慨。

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角度而言,非常的重视粮食安全,但是从最基层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工作的自由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以后,粮食种植却不是最理性的选择。

因此,国家的宏观导向和最基层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产生冲突,那么这样的一个冲突也势必会影响粮食的生产,这也是今天中国的农业、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的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这一轮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够将乡村振兴继续植入到一个优先等级的考量的话,那么这一轮乡村振兴的推动,恰恰有可能再次加剧之前已经出现的国家的宏观导向与最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落差,进而演变成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虽然从宏观角度而言,中国的粮食增产和库存都没有问题,但我们觉得在这一轮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对这样一个有可能继续出现拉大的落差,提前做出预期或准备。

只有这样,我想在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之间,才能实现共同推进的一个最理想的结果,而不是我们看似轰轰烈烈的推进乡村振兴,最后恰恰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形成了一个打击,我想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谈乡村振兴时的一个红线和底线。乡村振兴应该更加的让中国的粮食安全得以保障,而不是冲击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觉得这个逻辑关系都应该成为乡村振兴首要的逻辑选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