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进行时】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万名干部入企进村服务

荣誉是沉甸甸的责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

荣誉是沉甸甸的责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近年来,省委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以空前力度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高位推动,注重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实现投入倍增,打出一套整体提高山西人才工作水平、增强人才活力动力的组合拳,推动人才制度机制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人才总量、素质和贡献率全面提升。3月22日,我省隆重召开了“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启动大会,以此礼敬为山西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才们,进而最广泛激发全省各级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汇聚起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的磅礴创新力量。

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山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适合人才的发展。晋商晋才回乡发展,100多家院士工作站在三晋大地建立,山西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得益于山西良好的人才发展政策和环境,我先后获得了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等荣誉。我引进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建立了山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我国功能农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在省农科院作物所建立了山西省首家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在赵其国院士的指导下,我团队在静乐县建立了有机旱作藜麦科技扶贫种植基地。2018年9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考察了基地,对我们在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晋英才”称号不仅是响当当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和我的团队会倍加珍惜殊荣,再接再厉,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写在金色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再立新功!(王创云)

(作者系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院团委副书记)

政策“红包”送到心坎上

武乡县税务局入企工作组在山西多维牧业有限公司开展“面对面”政策宣讲,并为企业赠送税收知识书籍。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山西日报记者李家鸣 通讯员孙媛报道:“今年国家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将共同发力,4月1日开始增值税税率下调,制造业等行业税率降至13%,建筑业等行业税率降至9%。”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每月5000元。”

“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

3月28日,和风送暖,在山西多维牧业有限公司内,武乡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股股长杨晓东刚入座,便为企业讲解起减税降费政策“红包”。

全省万名干部入企进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武乡县1136名干部成立163个进村工作组、75名干部成立15个入企工作组,每组配备农业、税务、金融等专业人员,深入全县31家重点企业、328个农村行政村,一线交流对接、一线查漏补缺,全面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农业农村改革实际、广大群众所需所求,讲政策、破瓶颈,转作风、凝合力,进一步把大讨论引向深入。

“多维牧业是咱老区的支柱性产业,在财务报表上要坚决做到规范管理、精细管理。”“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信息管理建设,才能更好防范税收风险。”“对于培训农民技术这块,国家有相应的减税政策,一定要多翻翻政策汇编,不懂的及时沟通。”对于多维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康绍珍提出的问题,杨晓东现场予以解答。

如何用更务实的举措帮助企业破难题开良方?对此,杨晓东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大讨论的大背景下,全省税务系统开展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就是要盯住盯准盯牢‘减税降费’,把政策性规划和服务性措施攥起拳头、整合集成,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每一名纳税人和缴费人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刚送走一波农业专家,又迎来一波税务专家,为我们企业养殖技术、税务风险规避普及政策、排忧解难,真正是‘减负’了。”康绍珍激动地说,“好大一场‘及时雨’。”

西汉村迎来“把脉良医”

山西农大副校长赵水民和种植户正在规划未来的科学种植方向。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山西日报记者李家鸣 通讯员王维宁报道:“我现在一年种植30亩蔬菜,虽然收入在本地还算不错,但是和山东的蔬菜种植收益比起来差距还很大,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收入呢?”3月27日,长子县石哲镇西汉村召开的干部入企进村服务座谈会上,蔬菜种植大户陈宏雨向包联干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水民、工学院党委书记马金虎提出了思索许久未解的疑惑。

“通过近两天的调研走访,我发现西汉村具有很好的农业基础,设施蔬菜、旱地蔬菜在村里种植普遍,农民收入也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从种植技术上来讲,主要还是靠农民长久耕作的经验,科学技术含量有限,种子品质不够优质,加之缺乏发展旱地蔬菜的新理念,导致蔬菜产业陷入瓶颈,难以提高。”面对陈宏雨的提问,赵水民谈了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陈宏雨迫不及待地问道。

“西汉村地势平坦,且村里的绿野新能源有限公司能够提供沼渣沼液,非常适合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我们学校长期致力于有机旱作农业研究,在这方面有一些独到的成果,我们愿把这些成果与西汉村共享,为大家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将西汉村打造成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村。”赵水民说。

赵水民的回答赢得了在场群众的阵阵喝彩,大家围绕畜牧养殖、农村养老、卫生健康等问题争先恐后地提问,干部们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西汉村的一幕只是长子县干部入企进村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入企进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长子县定标准、建机制,督促干部真正沉下去、动起来,深入了解农村和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并对症施治、根除病灶,确保真正给企业和村民解难题、办实事。截至目前,省市县乡1000余名干部已深入该县41户企业和全部行政村,全面展开服务工作。

为企业打通“绿色通道”

入企服务组工作人员同企业负责人围绕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座谈。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山西日报记者郑璐报道:入基层,进企业,面对面,倾听企业需求,摸查企业困难,帮企业解难题、谋发展……

3月26日一早,晋城入企服务第58组就来到了位于“中国蜜蜂之乡”沁水县的山西圣康蜂业有限公司,毫不寒暄,立刻同公司的负责人王三红围绕如何帮扶企业发展进行座谈。

“闫组长,不瞒你说,我们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资金流动不畅、融资困难,缺乏300万元—500万元流动资金;二是希望企业用地的批复手续尽快落实;三是基建工程进展缓慢;四是本土品牌建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王三红一落座,就急忙和入企服务组说起了他们在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山西圣康蜂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带动了600余户规模蜂农成立了全县最大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拥有5万箱蜜蜂的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是一家以服务蜂农为主的集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规范化专业蜂业公司。

“你们这些问题梳理归结起来,就是融资问题和土地批复两大主要问题。”听了王三红的介绍,晋城入企服务第58组组长、财政部驻山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办公室主任闫济海说,“我们入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准确掌握你们在生产经营中急需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咱们一起逐条梳理,细化研究,找准症结,对症施策,共谋发展举措。”

座谈期间,服务组的工作人员还重点从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集中开展了政策宣传,并为企业发放了政策宣传资料,鼓励企业增强内生动力,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新大胆发展。

“准确掌握问题,就要为企业‘真’服务、‘真’督导、‘真’办事。”在入企服务第58组的工作报告上写道,“针对圣康蜂业基建工程进展缓慢、资金流动不畅、融资难的问题,经过认真细化梳理,认真分析,归结为希望帮助尽快落实企业周转金政策等问题;针对圣康蜂业企业实际,从产品销售入手,号召身边同事、朋友、亲戚支持地方企业、支持地方品牌,帮助销售一批蜂蜜产品。”

座谈会结束后,针对企业提出的服务诉求,当天下午,入企服务组就立刻带领企业负责人到扶贫办、农商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并与省财政、扶贫等部门进行了询问和催办,预计5月份,该笔资金将下达。

“入企服务组真是为我们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帮助我们解决现在发展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更有干劲建设山西省现代农业蜂蜜产业园,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王三红信心十足地说道。

记者手记

沉下身子、倾听问题,抓好入企服务,为企业打通“绿色通道”,才能让企业踏踏实实地发展。这不仅单纯地帮助这些本土民营企业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更大大解决了当地及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真正为脱贫增添了动力。

老乡的事无小事

范源(左一)和张勇勇(右二)正在田间走访调查。山西日报记者 范珍摄

山西日报记者范珍报道:3月27日清早,阳城县固隆乡白涧村,习惯早起的村民已经三三两两开始去地里干活。8时,阳城县干部进村服务第13组成员、省水利发展研究中心范源从所住农户家中走出,开始了一天的走访调查。

“今天是我们进村的第3天,前两天我们通过与村干部对接、与村‘两委’召开座谈会、开展政策宣讲、入户调查等,已经大体了解了村里的情况。”“我们今天就是想多走访几户村民,多了解一些问题。”沿着田间的小路,范源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

白涧村位于风光秀美的黄龙山脚下,全村有218口人,1050亩耕地,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核桃、桑树和养蚕为主,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达1.3万余元。“固隆乡有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所产蚕丝大部分出口,剩下的一部分加工成蚕丝被等产品。当下,村级企业亟须延伸养蚕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范源说。村党支部书记梁双龙接过话:“这次干部进村服务活动,真是一场‘及时雨’,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服务组人员来到村民郑三龙的地里。郑三龙说:“核桃树、桑树裁剪下的枝干,我们都堆放在地头,现在不让焚烧怕破坏环境,可是长时间放在这里容易引起火灾,是个麻烦事。”范源现场提出:“我见有的地方用剪下的苹果树枝发展食用菌养殖,咱们这里可不可以试一试?”一旁的村干部张军军说:“我们这里的核桃和桑树枝不适合做养殖食用菌的菌包,所以怎么处理这些废枝干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讨论中,范源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一天,范源和同组的张勇勇走访了15户村民,记录反映问题6个,现场解决2个,上报村委、乡党委、县农业农村局4个。晚上10时,范源还在编辑一天的工作简报。他说:“这次能进村服务,对于我们年轻干部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看到老乡们这么欢迎我们的到来,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老乡的事没有小事!”

记者手记

老乡的事无小事。正在振兴中的农村,面临着产业单一、人才短缺、技术滞后和基础设施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万名干部进村服务活动,正是给广大农村带去的一场“及时雨”。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难题,把大讨论的精神落到实处,体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精神,更赢得了老百姓的点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