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非瘟场内传播思考

非瘟肆虐,重创养猪生产。在史无前例如此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下,非瘟病毒如何进入场内,又是如何接触到猪只

非瘟肆虐,重创养猪生产。在史无前例如此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下,非瘟病毒如何进入场内,又是如何接触到猪只,感染猪不断排毒作为新的传染源开始循环。这些困惑有多种解答, 针对各种解答又各有方案。解答过多执行方案过多,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的全方位无死角防控后,总有疲劳、麻木、疏忽之际,百密一疏,所以部分场还是不幸中招。非瘟病毒逃逸到场内,最有可能在哪里成功登陆,又是如何传播,在已有市场交流信息与众多专家分析的基础上,我谈点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欢迎拍砖。

01  百密一疏肯定存在

非瘟既然发生,百密一疏肯定存在这无需辩驳。思考的是众多的拦截手段,疏忽在哪里?考虑一下,三道消毒拦截、饲料高温、人员物品进出管理,甚至老鼠苍蝇蚊子都考虑到位了,哪一条途径都可以细化成为众多分支,都可能是疏忽点,这么多种可能如何去实现再强化、再强化。理论上可以12345,实践上谁能实现呢?常规的生物安全可以做到,如此高等级的生物安全怎么办?一周可以,一个月可以,三个月,半年,一年,这不是理论家在执行,是场长、场内外工作人员在执行,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理解与体谅的。这份理解与体谅的代价就是伤自己的筋断自己的骨,谁痛谁知道。但是,严格的生物安全是必须的,在当前情况下,没有严格的生物安全,将是致命的。

02  逃逸到场内的病毒去了哪里?

病毒没有腿儿,自然是人与工具在传播。哪里最容易到达,自然是用人最多,用工具最多的地方,叠加这两个因素的是设防最弱,设施能造成快速传播条件的情况。

妊娠舍:妊娠舍是最薄弱环节。妊娠舍内往往比较干净,空气流通好,过道干净、粪便也无堆积。但是干净二字, 并不意味着生物安全做的好。妊娠舍内发情、配种、返情、赶猪调群、公猪巡游、水料卫生管理、修缮等工作繁多。全场最大比例的母猪分布在妊娠舍,上述工作内容需要参与的人员也众多。进出人员多物料多,门口生物安全设防与执行到底如何,场内自己了解。如果有逃逸的病毒,多人携带总比固定几个人携带要容易;多工具进入要比固定工具要容易(精液箱、兽医工具箱、补料车等)。进入相对容易,这是因素之一。如果逃逸进了舍内,落到了水槽中(注:大部分场是通槽),随着水流就有了广泛快速传播机会。如果同列的一头猪染病,复制的病原顺着唾液残料快速向通槽下游传播。如果一两头预产期母猪刚被感染被赶入产房,那就有了产房发生的案例。如果多头妊娠期母猪感染,就印证了非瘟早期大家谈论较多的先看到流产、先看到流产。后来随着各阶段猪只发病案例报道,谈论的症状种类也越来越多,哪一条都长得像非瘟。求新求全、传播新认识和全面理念的大趋势之下,流产这一症状已经被淡化了,是该从大而全中重新定位重点了。如此多的如果,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最为平常可见的。因此,病毒进入妊娠舍,随水流快速传播,是大概率事件,妊娠舍是场内防控最薄弱环节。

产房:有风险、但可控。是精细工作区、环境高度控制区,工作多而细碎,但是人员固定尤其以夫妻合作的多,其他人员无事不登三宝殿,减少了传播机会。每一栋都是独立个体,产房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执行力往往是场内最强的。所以自己独立区域的进门消毒、通道洁净与消毒都是能实现的。产床、水与料都是独立的、若以实体板隔开,产床就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所以对于非瘟这种接触性传播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隔离因素。

保育舍:保育舍的发生报道相对较少。这并不是因为保育猪相对不易感。查查资料就知道,很多实验中都是用仔猪做的,仔猪人工感染照样100%发病死亡。保育舍发生的案例少,个人认为主要是去保育舍的人少,物料介入相对少,相对易于生物安全执行,门口与通道的消毒能将病毒有效阻断。

肥育舍:肥育舍用人用工具最少,场内感染几率可能不大。大场发病多于小场的认识,最大可能原因是卖猪频次高,与外界接触高的原因。应用自家中转车辆接送也成为了首选有效控制方式。大场名气大被人提及次数多,可能也是个心理上的因素吧。

不论三位一体的中小场,还是两点式运转大场,只要是妊娠舍入侵,就会给其他栋舍带来风险,而且是最大风险。当然肥育舍途径侵入,也有机会传播到其他栋舍。

此外,兽医接触病猪或者潜伏期动物,当参与全场服务时会如何?兽医室是否也会成为污染源?拔牙处理中,污染栏舍与通道消毒处理了,接触的人,衣服,运猪工具呢,如此等等,防不胜防。所以场外,要严格设立进入的屏障;各栋舍门口也要设立进入的屏障;妊娠舍通槽饮水具有快速传播的潜在风险,成为场内重要的传播途径。

挡了场外,挡了门口后,阻断妊娠舍通槽饮水传播可能是拦阻非瘟的最后防线。尤其是水中极低量病毒可致感染的论断被认知后,饮水控制是该重视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