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华日记将捐献相声博物馆

2018年9月7日,相声大师常宝华驾鹤西去,享年88岁。2019年4月2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西里常宝华生前寓所,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他的大女儿常晓兰与小女儿常静。

作为长女,常晓兰在父亲走后,常常召集家庭聚会,整理父亲的遗物。在常老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房里,两个书柜占去大半位置,堆满了各种奖杯及书籍,“抚摸着这些奖杯,我为在军旅相声艺术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功的父亲感到骄傲和欣慰。”

常晓兰还发现,父亲生前一直在写日记,365天从未间断,他靠这常年积累获得相声创作素材。几乎每个笔记簿,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叠加在一起,装满了一个大纸箱子。另外,她还注意到,父亲生前热爱公益慈善事业,哪个地方受灾了,都有他捐的善款、棉被、衣服等等,各种募捐证书证明了这一切。

“父亲这一生也诲人不倦,他培养了牛群、英达、侯耀华、赵福玉等学生。”常晓兰说道,父亲为人低调,面对荣誉、地位和福利待遇,从来不挑剔、不计较。他是正师级的干部,副军级的福利待遇。按照他的级别,可以享受150平方米的寓所,但他一直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干休所公寓楼里。

不过,常宝华对于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在开国上将、海军政委苏振华曾问他家庭生活中有无任何困难,说出来组织帮忙解决。对此,他婉言谢绝,并未就子女的教育、就业问题给领导添麻烦。“事实上,那些年我们家也过得不容易。”常晓兰说。

在常晓兰看来,母亲是父亲相声事业上最强大的后盾。直到晚年,父亲退休在家,除了社会上的一些演出,大多时间在家陪着母亲。《鲁豫有约》栏目曾就他们结婚63周年做过专题访谈。常宝华在节目中说,自己活了70多岁,双手从未和过面,都是爱人帮他操持家务。常晓兰则称,父亲唯一擅长的是做土豆沙拉。

常宝华走后,子女们将父亲生前舞台上表演时穿过的长袍马褂、用过的折扇、快板及魔术道具分别送给了他的徒弟。另外,她还和弟妹们商量着要将父亲的手稿日记等遗物捐赠给国内一家即将成立的相声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常静则介绍,就在这个清明前夕,常宝华的儿女们去河北省三河市灵山宝塔陵园给他扫墓。

2015年3月18日,陪伴常宝华走过60多年风雨人生路的老伴富天真去世,子女们将她葬在了灵山宝塔陵园;三年半后,常宝华去世,与老伴合葬在一起。墓碑上镌刻着常宝华的墓志铭:“创作不大点儿,演出不起眼儿,干了大半辈儿,落个半熟脸儿。”

“爸爸生前是个很开朗乐观的人,他在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了大半辈子笑声。他希望他去世后,相声迷们来他墓前祭拜他时,神情不用那么严肃悲伤,能从镌刻在墓碑上略带调侃的那几句话里感受到平和快乐。”常静说道。在常静看来,墓志铭恰恰也是父亲相声表演生涯的内心写照。(文/北青报记者 张恩杰)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