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倒23名幼儿的毒幼师,为何心比毒药毒

如此恶性案件,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令人震惊之余,也给社会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同时也给无数爱孩子、

如此恶性案件,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令人震惊之余,也给社会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同时也给无数爱孩子、爱这份幼教职业、辛辛苦苦付出爱心与汗水的幼师队伍造成了阴影。这种伤害是巨大的。老师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孩子头上,不管起因如何,甚至不管两人之间的是非对错,都足见这名幼师的人心,比毒药更毒。

幼儿在医院接受治疗 资料图


4月1日,一条关于“幼师投毒致23名幼儿中毒”的新闻震惊世人。人们不敢相信这样的事件能够发生在身边,不是因为这一天是所谓的愚人节,而是不愿相信人心可以如此之毒。

事发河南焦作解放区一所很小的幼儿园。据媒体报道,投毒者是幼儿园的一名30多岁的教师,中毒的是中班的孩子。投毒的起因竟然是,两名老师有矛盾,其中一名老师为了报复泄愤,向中班的八宝粥中投入了亚硝酸钠。

百科词条显示:严硝酸纳是一种工业盐,有较强毒性,一次性误食3克可能造成死亡。过量食入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在人体内会生成致癌物质。

事发3月27日上午。这一天,距教育部出台的要求4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新规,还差5天时间。

在更多的案情细节呈现之前,我们无法推测这位毒幼师是临时起意,还是掐着时间提前投毒。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教育部新规“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的要求在4月1日起全国能够执行到位,这类的案件能否发生、结果是否一样,就很难讲了。因此新规作用,不可小觑。

这是一所小到教职人员仅有园长夫妇和2名幼师、大中小班加起来也就50多名孩子的幼儿园。投毒者教的是小班。倘若每餐一起陪吃,投毒必有顾忌。这是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打量的。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总共2名幼师,2人矛盾冲突到投毒无辜幼儿、加害对方的地步,个人素质之低、园方管理之劣,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名亲手向自己小班时教过的孩子下得了狠手、投得了毒,其人性之恶、人心之毒,更是令人难以用人心去思量。因此法治绝不可因为这些孩子幸免于死、暂时平安,而有丝毫的手软。民众期待司法部门给予最严厉的惩处。

但是3月27日的案子,4月1日才传到网络,不管案情有多复杂,第一时间未能让社会知晓并由此引起举一反三的制度措施及时跟进与加速落地,可见当地也是捂得一手好盖子。这也与这所幼儿园第一时间发现孩子集体出现中毒症状,有的已经昏迷不醒,不是迅速送医院抢救、而是通知家长到幼儿园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常识告诉我们,对于当事幼儿园来说,抢救比通知家长来园更要紧。而对于当地来说,第一时间快速通报,与案情查明、抢救孩子同样重要。

如此恶性案件,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令人震惊之余,也给社会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同时也给无数爱孩子、爱这份幼教职业、辛辛苦苦付出爱心与汗水的幼师队伍造成了阴影。这种伤害是巨大的。老师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孩子头上,不管起因如何,甚至不管两人之间的是非对错,都足见这名幼师的人心,比毒药更毒。

案件发生之后,有网友撇开事件本身的法治底线与人性底线,试图通过幼师尤其民办幼儿园老师收入低、家长要求高等理由,为幼师的准入门槛作解释,完全把话题转移到基本底线之外的所谓“深层次”“客观”界面上去,这是与很多“底层加害”案件发生之后,很多人总是习惯了作深思状,将类似的恶归咎于社会不平等、不平衡,是如出一辙的。这是假思考、真无知,假同情、真冷漠。

待遇之类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应是幼师职业门槛可以随便放低的理由与借口。幼师是一份职业,不仅仅是一份纯粹谋生的工作。在幼师待遇确实存在不平衡的现实面前,讲清楚这份职业比小学、中学、大学更特殊,更需要有爱心、耐心与责任心,让其选择爱还是不爱,步入门槛之后观察其是真爱还是假爱,这是一道必须为这些幼小脆弱生命筑起的门槛底线,也是防线,谁都不能降低。心理有失衡、工作中有不平衡,这是各地政策的事,是可以向上反映的事,甚至是维权的事,但绝不可以是伤害无辜生命的事。这个底线都守不住,不配谈平衡。因此,让热爱幼师事业、热爱孩子的人来做这份工作,这是幼师门槛的最“低配”。

然而现实的门槛却是,从幼儿被扎针、牙签戳,到抽耳光、被投毒,没尝到学业压力的幼儿,却早早尝到幼师队伍低素质、不法者毒心毒手之苦头的孩子,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这些低龄的幼儿,因为更天真更幼稚、因为还处在不能完整表达内心感受的特殊年龄段,更因为幼师职业门槛的高低不一、幼师队伍素质的严重参差不齐,他们更容易被缺乏爱心与耐心、被低素质幼师的毒蝎之心所伤害。他们甚至受到伤害的比例反而比中小学生更多、更严重。

越是低龄段,越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配置、高等级的资质配置与监管配置,这是发达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基本共识。然而反观国内的幼儿教育,却呈现出明显的倒挂现象。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设计,应该引起顶层设计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

而从社会诉求来看,同样需要修正的是幼儿教育的门槛标准。当今一些家长,看似对安全极度重视,但是在幼教的质量与素质上,似乎更看重孩子能够在老师手上学到什么、能否得到超前教育。而一些幼儿园、尤其民营幼儿园,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面对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尴尬,为了节约办园成本、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不惜自动降低门槛,有的甚至雇用无资质的人员充当幼师。可见家长和用人方,幼儿教育的重点完全搞错了。

河南焦作幼儿投毒案,需要追究毒从哪里来、为何投下去等等方面的案情细节,但同时更需要反思的是幼儿教育的制度设计与门槛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这些都回应了社会对于教育的关切,也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如何将幼教置于不仅不输小学、中学教育的配置,如何在学前教育的供给上把底托住、把明天的希望托住、把普惠性的标准托定,这是需要做好足够的投入与门槛设计的。离开了这些,“人民满意的教育”便会沦为一句空话。因此透过这个恶性的案例,必须明确的是,幼儿教育的制度托手必须扎实过硬,而对于伤害幼儿的不法行为,法治的手绝不能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