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山“疗伤”的人

采石给珍珠山留下了一块块的伤疤,董家河立志要还家乡一片绿水青山

新京报讯(记者 李傲)在山东济南兴隆村,有一座“遍体鳞伤”的大山——珍珠山,由于十几年前经常有人在山上开采石料,无节制地采石给山体留下了一块块的创伤,数不清的碎石坑和高差40米的碎石山崖在山上随处可见。而土生土长的董家河,事业有成回到家乡,每每看到大山的破败样子总感到特别伤感,最终萌生了给大山“疗伤”的念头,还兴隆村一片绿水青山,从此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董家河在珍珠山上指挥工作。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为了村民不受伤 萌生修山念头

黝黑的皮肤,布满皱纹的脸庞,个子不高,这位清瘦的中年男子,就是给大山“疗伤”的人——董家河,今年55岁的他,因每天需要风吹日晒稍显苍老,但一双眼睛明亮得还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说起他的治山之道,眼睛里更全是笑意。

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初见董家河,就是在他心心念念的珍珠山上,他正在指挥着身边的工人们做好防尘工作,闲不住的他一会儿上山看洒水情况,一会儿又跑下山看防尘布是否摆放妥当。

董家河为被采石破坏的珍珠山“疗伤”。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从小住在珍珠山脚下的董家河,成年后开始外出打工,2008年事业终于有了一些成就,他选择回到家乡居住,可真回到了家乡,每每放眼儿时郁郁葱葱的大山,却因为过度开采而遍体鳞伤甚至面貌狰狞,董家河就觉得“心里疼”。

这几乎成了他的一件心事。心事压抑久了,总要爆发,让他彻底决心要修山,是因为发生在外乡人身上的一起流血事故。

以前兴隆乡的人靠山吃山,大家都会来山上采石,而采石需要拿炸药把山体炸裂,碎石可以卖出去赚钱,大山逐渐被“炸酥”,即使不再开采,还是会出现落石或是塌方的情况。

“2013年的时候有人从山脚下路过,不巧就被落石砸伤,整个手臂被砸断了。”董家河回忆道,“当时正好被我看到了,那是一个外地人,在山东无依无靠,我可怜他就资助了一些医药费。”

给钱济人一时,但不能治根本,董家河突然就萌生出了要修山的念头,“我不希望我们兴隆乡的任何一个人再被落石伤到。”

2014年,董家河找到了当时的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要为珍珠山做山体治理,随后得到了许可。2015年8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给出了大山的治理方案。经专家论证和政府批准后,同年12月,董家河的修山之旅正式开启。

起初连土都没有 4年种树12万棵

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从董家河提供的山体治理前的照片上看到,几米深的废弃矿坑在山上随处可见,光秃秃的大山,碎石遍地,没有一点色彩。珍珠山破损山体主要集中在东侧和北侧,整座山修复面积有1200亩之多,治理起来绝非易事。

董家河提供的山体治理前的照片,几米深的废弃矿坑在山上随处可见。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挂在石壁上的险石要清除掉,以免再次砸伤人。炸石留下的大坑要用渣土填平,等各项排险工作做好后,治理工作才真正算是开始。“还乡亲们一个绿树青山”是董家河的愿望,在山上种树则是他的首要任务。

一座连能种树的土壤都没有的大山,该如何下手植树?

董家河只能买种植土,再往山上运,这笔开销并不小,“一亩地差不多需要3、4万。”

山上种树并不顺利,树木吸收不到水分很快枯死。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有了土,他们便开始了种树,五角松、白皮松、大叶女贞等在山上都随处可见。但由于透气性和土壤的问题,种树过程并不顺利,“即使到现在,种十棵树可能也会死掉两三棵。树木吸收不到水分就很快枯死,而死了的树,只能再重新补种。”

小四年下来,光浇水车就已经用坏了3辆。除了树木外,董家河还想让家乡的大山有些色彩,又开始在山上种植花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探访时,看到迎春花、樱花正在绽放。

董家河还想让家乡的大山有些色彩,在山上种植花草。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记者跟随董家河来到治理的北侧山面看到,过去土黄的山坡终于有了生机,大片的绿色山映入眼帘,缤纷的花朵点缀其中。

董家河讲,从开工至今,已种植了12万颗或大或小的树木。但目前只是修复了大山的一个侧面,让珍珠山彻底恢复“健康”,依旧任重道远。假以时日,他要让整座山都将被树木覆盖。

记者看到,董家河还在山上修葺了凉亭,“希望这座山修好之后,将来也能是大家放松踏青的休闲场所。”

山上还修建了凉亭,董家河希望村民以后能来休闲踏青。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初期天天被举报 投入千万治山

治理山体初期,除了技术上遇到了一些麻烦,最让他头疼的则是村民的不理解。“刚开始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举报电话,说我在山上乱采石。”

因为要排险,削掉险石,村民就误以为是采石挣钱,董家河只能挨家挨户解释,但效果并不好,这也把监管单位都惊动了,“之前我们正想让政府部门来看看我们的成果,这一举报全来了,都不用请了。”董家河笑着说。

在石山上种树实属不易。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那时扬尘、扰民、非法开采,成了董家河在珍珠山上做事的标签,甚至引来了当地媒体前来调查,而董家河也因此被不少人所熟知。“当时一个记者上山来采访我,说我施工被举报了,他也过来了解情况,在一番解释下,他才知道原来我是修山的,办的是件好事,我的第一篇报道就是这么出来的,现在回忆也觉得挺有趣。”

等打开心结了解到实情后,乡亲们现在见到董家河总要夸上两句。村民张新胜对记者说:“老董那真是在自掏腰包做善事、搞绿化,为村民做贡献。以前从家里往外看那都是荒山,现在一看也有点青山绿水了,心里开心,真是要谢谢他了。”

据了解,山体治理工程的投资均为民间资本,目前已投入三千多万,而董家河个人花费了总额的三分之一。

董家河在山上照看树木。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他的朋友开玩笑称他为“修山修傻了”。“刚开始他说要修山的想法,我们都以为是闹着玩,谁知道他是认真的。”董家河的朋友刘先生称,第一次跟他来山上的时候,那坑坑洼洼的路都走不上去,垃圾随处可见,塑料袋满天飞,大家都觉得这山治不好了,“没想到董家河一干就是4年,我们真是一点一点看着这个山变好的,他偶尔会请我们上来坐坐,看看他的成果,现在这绿水青山真好看。那时候我们调侃他‘傻人干傻事’,现在都说他是‘好人干好事’!”

如今,每天泡在山上已是董家河的日常,在山间走上几个来回那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起初家人朋友不理解他,现在也都开始打心眼里钦佩与支持。

在石山上种树十分不易。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

董家河觉得,“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看到大山变好的一天,让乡亲们真正可以上山游玩,从家向外看,以后都是一片绿色。”

下山途中,正赶上了济南的春雨,没带雨具的董家河反倒兴奋起来,不断自言自语:“真是太好了!”他就是想着正好能让那十二万棵小树喝口水,每时每刻,这位给大山疗伤的人,都不会忘记他的树林与大山。

新京报记者 李傲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