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间不应成为殡葬改革“死角”

点击上方可订阅哦! 原文首发于463期《法治周末》2版 原题:太平间里“不太平” 一直不太起眼儿、容

一直不太起眼儿、容易被人忽视的太平间,从各色人等的现实遭遇来看,其实并不“太平”。太平间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它应该在殡葬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学教授杨根来。

法治周末:医院太平间是什么定位?目前管理现状如何?

杨根来:太平间历来是殡葬业服务改革相对较为交叉的地带,人过世前,归医院管理,过世后,归殡葬服务部门或民政部门管理,是相对的灰色区域。

医院太平间有自己的管理规定,这属于医疗机构服务的一部分。

太平间作为医院的设施,医院应当担负管理职责,但由于在殡葬服务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上逝者家属大多缺乏经验,现实中很多殡葬服务中介机构抬高物价,提供虚假的信息误导消费者。所以,我建议把殡葬业交给国家民政部门统一接管,提供相关的殡葬服务比较好。

法治周末:如何看待医院将太平间“外包”给殡葬服务中介机构?

杨根来: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医院太平间是否外包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不能说违法。

但公立医院太平间外包、乱收费,并非部分地方独有,这个问题应该重视。实际上医院太平间受民政、卫生等部门监督指导。2018年3月,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严禁在太平间开展营利性殡仪服务。

医院太平间不过是遗体去往殡仪馆的短暂“经停站”,不应成为殡葬公司的“跑马场”和“飞地”。停尸属于殡葬过程中的冷藏环节,属于公共服务,应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公立医院太平间必须回归公益性,应对太平间外包的做法一律叫停。

法治周末:在殡葬服务中,医院和殡葬服务中介机构,分别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杨根来:首先,太平间作为医院的设施之一,医院必须承担肩负制度规范、人员培训、监督管理等职责,不能把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让渡给不搭边界的或者说没有资质的其他机构。另外,提供殡葬服务的中介机构是否具备资质、是否合法经营、从业人员是否有要求、是否有能力承接这项服务,都需要考量。

有些地方,比如,广州,禁止在医疗卫生机构太平间实施殡殓拜祭,展示、销售殡葬用品,提供殡仪服务和其他与殡葬活动有关的营利性行为;昆明医疗机构的太平间统一由民政部门接管。这就大大减少了很多信息不对称、服务不专业、医患矛盾和殡葬方面的纠纷等问题。

法治周末:如何看待医院太平间里,殡葬服务中介机构销售寿衣、骨灰盒等殡葬物品的行为?

杨根来:太平间是病人过世后,暂时存放遗体的设施和场所。倘若这类社会机构接管了殡仪服务,给逝者家属提供殡葬祭祀用品,理论上讲这种行为不违法。因为目前法律法规在殡葬管理中这是一个真空地带。

在这方面,民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双方的边界模糊,职责不清,现实中出现了一些黑中介或不正规的殡葬服务实体,甚至还有很多医疗机构的太平间,被一些殡葬业服务机构把持或垄断,很容易暗箱操作和滋生腐败,同时也容易产生医疗纠纷以及殡葬服务方面的矛盾。逝者还未火化,仅在医院太平间就花费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让家属感叹“死不起”。这不仅影响了整个殡葬业改革,还影响了政府主管部门的形象、医院和殡仪馆的形象。

法治周末:殡葬收费项目按规定是怎么定价的?

杨根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殡葬业服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交易,可能还不存在所谓的强买强卖问题。但其实消费者在痛失至亲时,无法进行充分调研和理性分析,殡葬消费往往受制于殡葬服务机构的引导,丧葬消费是非理性消费,也是情感消费。因此,我国在丧葬用品服务方面,采取了市场定价的形式,也就是随行就市,双方达成合意就成交。

遗体到殡仪馆这阶段由民政部门认定的殡葬服务机构来提供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价格较为透明。比如,遗体接运、吊唁追悼、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实行政府定价,近年来火化等殡葬用品基本上能够做到货真价实,充分体现了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

法治周末:太平间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杨根来:在太平间这个环节,的确出现了诸多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低值高价现象屡见不鲜。

一方面,丧葬消费是情感消费,很多殡葬业服务机构则利用了这种心理;另一方面,逝者家属总认为消费高是对逝者的敬重,最后一锤子买卖成交。还有就是即便消费者心里不乐意接受,也投诉无门。就是在这种相对不公开、不透明的环节,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本该严格监管的区域,反倒成了“死角”。

这个问题已积重难返。太平间很难实现公平买卖、也不是完全能够明码标价的地方。因此也需要经营者存有一种良心和责任,不要发“死难财”。

法治周末:消费者在选择殡葬业服务中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杨根来:有两个渠道可以维权,一是向医院太平间主管部门、医院有关部门、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二是可以向殡葬主管部门、民政部门提起法律维权申诉。提醒消费者一定要保存好票据、录音等有效证据。

我相信,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不让逝者家属再次受到伤害,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也希望殡葬业能得到多方的宽容和参与,给老百姓创造一个文明治丧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法治周末:国家整治殡葬业乱象目前存在什么难点?对此你有何建议?

杨根来:由于当前我国殡葬业相关的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即便国家不断整治殡葬业乱象,但在执行中仍存在困难。自1997年国家出台殡葬管理条例,在2004年就启动了条例的修订工作,但是10多年过去了,修订条例至今仍未出台。

我国历来重视经济建设,但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视还不足。按照每年6.5‰的死亡率,约1000万的死亡人口,涉及到两亿家庭。殡葬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重要一部分,我希望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然,殡葬服务中的乱象,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和能够解决的。

我个人认为,国家只要集中采取行动,殡葬业存在的问题就不难解决。难就难在政府和主管部门是否认识到位,是否对侵害老百姓权益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总而言之,社会的阴暗面可以存在,但不应该成为常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