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各位亲们新年好,如果您觉得此文有用,敬请转发。

建筑大师如是说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上学的时候看到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经说过一句话,建筑设计应该像飞机、轮船、汽车的设计一样,把建筑视为一部精密的机器,对其中的空间、结构、设备和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事情了,现在80年过去了,我们还停留在傻大笨粗的阶段。。。。。而我,一直希望能够为此做出一点实质性的贡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

研发需要工程样机

如果我们是做一部手机,那么就需要工程样机,做一做、拆一拆,错了又重来,花费数千万的研发经费也在所不惜,因为一旦成功了将来就可以重复地进行销售,依靠工业的复制能力将每一部手机微薄的利润累积起来形成巨大的利润总额;但是建筑这个东西很特殊,任何机器都有工程样机,唯独建筑没有。

建筑到底是不是一部机器?

所有的建筑设计和施工都是一次性的,在中国没听说为了研发一个什么建筑而建造样板房,做一做又拆了重来,所以把建筑比喻成机器,在中国这只能代表一种理想,在这里,建筑设计有其深刻的特殊性。其原因说起来也简单,第一建筑这个东西体量太大,占地太大,投资太大,推翻重来的成本太高;第二,建筑是个古老的行业,有太多的人愿意固守高度成熟的传统做法,改革的动力不强;第三,建筑有明确的地区文化差别,并非像手机一样是纯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工业品。

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建筑的工业化

比如德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程度非常高,有的高达70%,他们都有集中的巨型卖场,或者叫住宅公园,整栋整栋的样板房陈列在那里,前来参观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就跟任何工业品一样,看上了就可以买回家,在自己的地皮上来一栋跟样板房一模一样的,品质和工期都有保障。

下图是澳洲和日本的住宅公园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

第一,他们有土地私有制,消费者对土地拥有明确的产权,有恒产者有恒心,所以消费者愿意花费足够的资金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银行也愿意贷款,于是整个行业就有了市场和金融的基础,这一点中国是缺乏的。第二,他们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充足的研发资金,这一点中国也有,所以你会看到这些年很多工业化建筑企业在蓬勃地发展,只是他们的业务大多专注于高层住宅。第三,他们承认了建筑文化的地区差异,所以不做出口,全部是本地消化。

下图是我过年期间去看了中山草根民墅的样板房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房子

中国应该怎么办?

中国的高层建筑是主流,发展高层建筑的工业化未来形势比较乐观,但企业界仍然普遍缺乏将其视为精密机器的态度,一说到样板房都觉得不可想象,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路子在走,设计和施工都是一次性的,如果有错误,最多等到下个项目再改进(能有改进就不错了,大多数错误其实是一错再错,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所以对于高层建筑,我觉得应该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有充足的研发资金,最关键的,要有将其视为精密机器的态度,在样板房上面反复地打磨,遵循所有工业品制造的规律,把工程样机的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控制成本,实现利润,而不是嘴上很客气,心里说——谁不懂啊,不就是房子嘛,我乡下老家盖过好几次了,没那么难。。。。。这种蠢话我听得太多了。

另外,中国的独立住宅我前面说了,由于土地产权的原因而发展迟缓,但我个人认为其潜在市场仍然巨大,我自己准备在2019年建造一个小房子,寻找地皮的工作年前已经开始了,我想把它当做样板房来打磨,错了就拆了重来。当然了,我们十来个人的小微企业是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的,但是既然决定了要做,我将不惜代价。最后,不管这个样板房建造出来是什么水平,什么效果,我猜我都能从中感悟出很多的东西。

我之所以愿意不惜代价地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在一般的设计业务中很难实现理想化的设计和建造。第一是因为每个业主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大多是一些先入为主的个人偏好,会捆住我的手脚;第二是因为设计费不高,只能支撑办公室的设计工作,而施工过程时间跨度巨大,现场费用奇高,那点设计费根本支撑不住现场工作。第三是施工队都有自己的一套,一般不太听别人的。总之,我总结了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结论是必须亲手建造。

毕竟,用实战的方式,在建筑精细化设计和建造的领域里面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是我毕生的夙愿,即使没有收获良好的结局,我也会坚定地将其完成。。。。。当然如果最后能卖掉,甚至赚点小钱,哈哈,那就更好了,可以为我下一个样板房募集资金,然后这件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上了轨道了,就再好不过了。希望如此吧!

再次恭祝大家新春愉快,猪年进步!

鲁仲鹏

2019年2月6日 17:21:08

中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