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一个企业家的爱民情结

 企业家反哺归乡,水浇地造福乡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bbb3c0605eb211e9b222b36e819cfdad

久旱逢春天降甘霖

近日,在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烧锅地村发生了两个新闻:一是村边公路两侧征地搞绿化,使村容村貌更好看了;另一个是,曾经是本村土生土长的孩子许利回来了,用村民的话说他这次回来与以往不同,他可是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投资几十万改造近500亩农田,把旱田改成水浇地对于农民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只有农民才最清楚!免费的,免费的、免费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人都会发朋友圈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许利给咱弄水利设施不要钱!那可是500亩地,关系着烧锅地村近60户全村110户半数以上村民一年的收成呢。这样的好消息,在一个有百户人家的村子里不用奔走相告,自然也就妇孺皆知了。说起烧锅地村当然不能不介绍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它隶属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该镇地处燕山余脉北麓,大凌河支流小凌河上游。东南距朝阳市区35公里,西北距赤峰市区120公里。东、南、西与辽宁省建平县、朝阳县接壤,是两省(区)三县(旗)的交界处,属农、牧、工、商并举的经济类型区。该镇辖17个行政村,烧锅地村便是其中之一。用村民的话说,该村十年十一旱,但不知为什么,周围其它村屯都落实了引水工程实行了水浇地唯独这个村被落下了。今年春天更是个特例:去年秋天没下雨、冬天没下雪,眼看着要种地了,百姓翘首期盼的雨水还是没有来,这对于靠天吃饭的人们而言折磨的心情溢于言表。俗话说雨露均沾,眼巴巴看着别的村屯人不紧不慢耕种着水浇地,烧锅地村的村民只能期待着天降甘霖了。

如今,甘霖来了,但它不是上天降下的雨水,却是老辈人那个眼里的“坏小孩儿”许利。许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少小离家 闯荡南北

许利今年48岁,17、8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到外边打拼。年纪小小的他因为没文凭,没就业渠道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一般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在异地他乡许利首先想到的是凭力气赚钱。他经熟人介绍来到工地,从小工儿做起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始做代工的工头儿。自己做小工的时候,感觉“工头儿”很牛气,能赚到大钱,还一呼百应;可是,干着干着,越来越觉着这也是个不容易的差事:要和建筑商处好关系不说,有时候为了让自己和伙伴儿们多赚一点钱,更要学会和建筑商甚至是开发商讨价还价。如果遇人不淑,活干了工钱还拿不到的事时有发生。自己做小工的时候,没钱拿,损失的只有自己,做了工头儿,工资就关系到那些对自己信任的人。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许利的人生字典里突出了“责任”二字。他觉得一个人做事首先要有责任心凡事才会真正的开始。

生活就那么平淡的过着,年龄却在一年一年的增长。终有一天,许利厌倦了工地上的灰土、尘埃。他也想像常人一样过上舒缓放松的生活,于是,他拿着多年积累的钱,找了一处房子开了个饭店做老板。开始,他觉得作为一个饭店老板找一个会炒菜的厨师和一些热情服务的服务人员就可以了。没想到,餐饮业的竞争更强烈,加上形形色色的食客,许利真正品味了服务行业的不容易。没过多久,饭店经营不下去了,许利想,也许是命中注定,自己就该做工程上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他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做工程上那些直来直去的事,尽管中间会发生许多纷争和令他困扰的事,他都能迎刃而解。他许利是个有干劲儿、有脾气的人,可是餐饮这件事让他有劲无处使,有脾气也没地方发。许利说,开饭店那是文化人做的事,自己还是放弃了吧……

1999年,许利的父亲去世了,家里人和父老乡亲都劝他留在家里种地吧,别在外边奔波了。可是许利却觉得,家乡这地方十年九旱,一亩地只打那么几百斤粮食,自己坚持下去也难有个出头之日,许利还是决定要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

看着许利离开的背影,几个对他又爱又恨的老人摇着头说:“这小子不安分,弄不好哪天得进去……”老人们说的“进去”,当然不是什么好地方,许利知道这件事淡然一笑,当做老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激励。他回想起曾经找不到事干的时候,一天没饭吃,睡觉在火车站的长条凳上。那时候也没想去做什么不好的事情,现在更不会了!

卷土重来的许利,像一匹黑马又融入了体系庞大的建设界,这次他的发展更强劲、更沉稳,很快发展成有固定员工37人,几个工地同时开工有3、4百人在现场的施工企业,资质也不断提升。施工场地从城乡建设领域转换到了令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铁的基础建设上。

乡音未改 痴心依旧

许利事业有成了,他却没有忘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用许利自己的话说也没法忘却!毕竟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与十几岁的孩子都还在那里,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许利都会开上车或坐高铁回家看看,即便是忙也免不了电话往来。

今年春天,他从几个同乡那里得知家里旱情严重便牢记在心,待回到家去地里实际勘察,近一尺深的干土几乎要冒出烟来。这样的场景令他坐不住了。这可怎么办?自己家的10亩地和村民的地还能种上吗?这种旱情,一般的降雨根本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呢?许利苦思冥想之际,一边的同学和发小给他提了醒:为啥别的村不急呢?人家有水浇地!水浇地是咋回事?当许利弄明白水浇地就是膜下滴灌这件事之后与发小几个人一拍即合:我们何不也把这些干旱的土地弄成“水浇地”?深入研究,一亩水浇地旱涝保收不说,种大田起码一亩地比普通耕地要提高几百斤产量,如果是经济作物呢?那收益就不是一般的多了,要翻几番。许利有些兴奋了,从这时起,这个不是农民的企业家开始研究起农事来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几天的功夫,有关土地的超大信息量齐聚到许利的脑海中来:水浇地、膜下滴灌这件事不用说了,要立竿见影的办!粗略算来资金至少需要30来万,许利说,我出,不让大家拿一分钱。“发小”说,你10亩地要拿出这多钱做水浇地得不偿失呀?许利说,我现在有些条件了,可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套子,可是村里还有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我不能让他们看着我种上了“水浇地”在一边只有叹气的份呀!后来,许利说,区区几十万在建筑行业的一些老板那里可能就是一次送礼、一场牌局的事。可是在我这,我能帮一下我的左邻右舍父老乡亲这可是他们一辈子的事,也算我许利没白在这个村生活一回,也算我为家乡人做件善事……句句发自肺腑,声声落在实处。

许利记得有一次工程赔了钱,一些合作伙伴了解情况后主动说:“今年工钱就这样吧,明年赚了钱再说。”只言片语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从那时起,许利坚持一个原则,不管事业如何也绝不拖欠农民工的钱。其实,正如许利所说,当前房地产、建设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老板”们都成了纸老虎。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做自己的事但效果未必尽人意。而作为自己,再难也没有家乡父老难,自己要尽绵薄之力带他们走上一程。说干就干,许利一声令下,钩机开进了地里,改造水浇地的一应设施上了许利的清单,不久用大车从四面八方运来。据不完全统计,这次被许利改造成“水浇地”的耕地总计有500亩,涉及烧锅地110户人家其中的60户村民……

羔羊跪乳 知恩反哺

烧锅地沸腾了,60户村民人人脸上挂满了笑容,之前的沮丧和愁怨一扫而光,其他没有划进这次改造“水浇地”村民除了羡慕的眼光也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他们相信许利不会扔下他们不管。

4月9日,许利召集参与改造“水浇地”的村民到地里讲解“要点”,大家喜笑颜开、其乐融融的听讲,时不时的表达着对许利的感激之情。更有一些没有地块儿在“水浇地”范围内的村民主动要求来给大家做劳务,看水、看电。更有村民提议在地头给许利设功德碑,许利都微微一笑,他心里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在规划着:改造耕地为水浇地这仅仅是他为父老乡亲做好事的开始,以后,他还想响应国家号召成立“合作社”,把这些土地集中流转,这样村民不用再为种地操心,坐在家里拿土地流转的钱,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格外赚一笔薪水。

许利还说,自己以前常年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看着现在村子里的老幼妇孺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返回到家里,老有所养,家人团聚,才是真正的幸福和谐啊!撰文/摄影《法律与生活》杂志 邓轶夫

bbb6f4b05eb211e9b222b36e819cfdad

家的爱民情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