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996不如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要理解英雄主义和傻瓜主义,不需要Excel表格,而是需要多读几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和《约伯记》。”—— 布鲁克斯

近日,几位互联网大佬纷纷发表对“996工作制”的看法。不强制员工加班,但996是福气;不强制员工加班,但不拼博不是我兄弟。

所谓“996”,意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如今似乎不只是互联网公司,某些教育、医疗产业也有996/995盛行的风气。

问员工,接受这种工作时间安排吗?估计九成以上都不愿意,即便是愿意,恐怕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有相应的回报。

问老板,996好不好?恐怕有些人会皱眉,有些人恨不能四脚朝天地举手赞同,后面这群人,少不了多层级大公司的领导者。因为和辛苦的底层员工长久隔离,老板们似乎更愿意把他们当成创造产品和利润的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有家庭的“人”。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面对着鼎盛的欧洲工业革命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上千的工人拥挤在工厂中,每天工作14个小时,做着身心俱疲的工作……即使在最好的状态,工作也不过仅仅是一种为了果腹而克己的残酷的生存方式。”

19世纪的工人,与21世纪的白领,似乎差别不大,只不过前者在工业产业,后者在服务产业中充当零件罢了。为了效率和收益,所以工作都被拆分,成为不断重复的零碎。不管工人还是白领,任务就是处理零碎。

996工作制似乎完美地契合马克思所言的“异化劳动”,工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至少大部分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但是在996和异化劳动中,工作只不过至少一种“残酷的生存方式”。人不配拥有生活,只配像动物那样生存

996工作制的辩护者们似乎都很喜欢用“造福社会”“为了国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之类的理由来证明其观点的合理性。不知道造福一个只有“零件”和“准零件”,偏偏就是没有“人”的社会意义何在?或许你们希望的是,自己来扮演“人”这个角色就好了,至于那些“愚民”,凭什么来争抢“人”的位置?

现代商业社会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愈发严重。为什么我们在彼此服务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疏离呢?某种程度上让过分地占用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来承担责任不算过分。

原以为工作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结果是帮资本持有者做了“资本积累”;原以为工作能够赚钱养家糊口,跟家人朋友消磨时光,结果工作的所得换成吃穿住用,最终是为资本持有者解决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如今工作不仅侵蚀着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碾压着我们生而为人的思想、道德、自由、正义,那些凭借资本和商业社会风气而高高在上者,明明是人,却还为摧毁了人而沾沾自喜。

即使你成为少数能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人,并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一切渴望,最终也不存在永恒的成就。当你们展望未来发号施令的时候,别忘了脚底下踩着辛苦平民才是最应造福的对象。

请稍微收起你们的高瞻远瞩,因为在你们鼻孔朝天的时候,下巴把阳光全挡住了。

/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