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货币:银行业的未来

0.png

■《货币、银行与国家》 作者:理查德·埃贝林 译者:马俊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01.png

资料图 经济危机的教训非常重要,认真学习奥地利学派货币与周期理论也十分重要。很多国家实际上都在学样美国,正在走向重蹈覆辙之路   冯兴元 当前的自媒体时代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兴奋于接触看不完的信息,也烦心于看不完的信息。众多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如果没有定力,读者就如同墙上芦苇随风倒,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只能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这绝对有违读者阅读的初心。 显然,修炼和把握我们的定力至关重要。定力也意味着掌握和锚定一些社会科学理论通识,尤其是经济学通识。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埃贝林(Richard M. Ebeling)的力作《货币、银行与国家》就是一部经济学通识著作。  真实世界经济学

埃贝林出生于1950年,目前是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要塞军事学院BB&T杰出教授,曾任美国经济教育基金会主席。埃贝林还是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的传道者。

不同于被称为“黑板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是真实世界经济学,是反映有关真实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采取真实的行动的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也是当前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主推的“主线经济学”(mainline economics)的核心。

主线经济学这条脉络其实是经济学理论和思想的源头和主线。从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以降,主线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涉及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启蒙运动思想家、20世纪初的新古典学派(包括马歇尔)以及当代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分别为哈耶克、布坎南、科斯、诺思、弗农·史密斯以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主线经济学大致反映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这三大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思想。当然,主线经济学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而言的,其边界只是大致划定的。而主流经济学已经过于数学化和模型化,远离了我们所在的真实世界。

埃伯林曾撰写和编辑过许多书籍,其中包括三卷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精选文集。除了《货币、银行与国家》一书之外,他还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与货币经济学:米塞斯和奥地利传统》(2010年)和《奥地利经济学与自由政治经济学》(2003年)等书。

埃贝林的力作《货币、银行与国家》原英文书名为《Monetary Central Planning the State》,可直译为《货币的中央计划与国家》,出版于2015年。最近,海南出版社推出了相应的中译本。新起的中文标题更加精准地抓住了全书的要旨,即:批判当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货币集中发行体制,揭示这种体制背后各种货币理论的逻辑错误,介绍奥地利学派的货币、周期和银行理论,从奥地利学派货币和周期理论角度指出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政府注入过多货币有关,最后说明金本位、货币的去国家化和100%黄金美元作为诚实货币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直言我们银行业的未来在于允许各家银行自行发行诚实货币的“自由银行体制”。

金融危机何以酿成

奥地利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哈耶克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获奖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对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贡献。米塞斯和哈耶克属于师徒关系,分别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和第四代代表人物,他们两位大概是唯一预见了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学家,这也足见这师徒两人在货币和周期理论方面的独到研究功底。

埃贝林这部著作的“硬核”在于以浅显易懂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解读了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是由米塞斯首创的,哈耶克对之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该理论,由于政府对经济注入了大量的廉价法定货币,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使得廉价信贷资源更为充沛。整个运作使得市场利率被人为降低到低于真实的自然利率(也就是能在自由市场下自动协调消费和生产的资金需求的那个利率)之下。

低利率和消费市场景气预期向生产者发出一个信号:生产者可以借入更多廉价的货币,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消费品环节,为此也要加大投资生产消费品之前的环节,即那些生产品的生产环节,甚至拉长该环节,即增加其生产阶段,采取的方式为迂回生产。

所谓迂回生产,是指一种迂回的、拉长生产阶段的生产方式,不直接用简单设备工具生产消费品,而是先生产更为高级的机器设备,再用这些机器设备生产更为复杂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设备工具,再用这些设备工具生产消费品,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消费品的种类,扩大其产出。

比如,本来可以用锄头挖个坑生产小麦,但改为先生产用来生产播种机的机器,再生产播种机,以此扩大小麦产量。本来用手工和简单烤箱即可制作面包,改为先生产用来生产更高级烤箱的机器,再生产这种更高级烤箱,再用更高级烤箱制作面包。

降低利率导致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迂回生产。货币增发和生产消费品之前的生产环节的大量投资,与消费品的消费存在一种货币用途的竞争,相对于消费品的产出,更多数量的货币追逐消费品,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如果货币当局要一再重复增加货币供给,那将会造成一种没有尽头的涨价的“累积过程”。消费者需要强迫自己进行一些储蓄,至少要节制消费。

当企业家发现消费市场景气变成泡影之时,生产环节众多企业产生恐慌,考虑收缩投资,包括转向迂回程度较低的行业,这时候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现象众多,出现企业甚至银行纷纷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或者萧条。这就是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避免重蹈美国覆辙

在危机发生之前,如果政府继续扩大货币投放,可能推迟危机,但会累积危机因素,导致未来的危机一旦出现,其程度会更大。不过,总有一天,一旦银行也支撑不住,不愿向企业投放资金(银行自身不良贷款率过高,企业负债率和坏账率过高,行业投资已经不再划算),则危机必然爆发。

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已经推行了多年的货币和信用膨胀以及通胀,接踵而至的就是大萧条。2008年以前,美联储和许多西方国家也推行了多年的低利率政策,也没有阻止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然降临。在2008年这场危机爆发之前,政府持续多年增加货币供应,通过鼓励银行业增加对消费者的低息消费贷款,尤其是住房贷款,同时增加对政府“两房”公司的贷款,鼓励和怂恿评级公司放宽对住房贷款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也放宽金融中介机构打包销售基于劣质住房贷款资产担保的证券的具体要求,放大了出现危机的风险以及危机一旦出现的严重程度。

可以看到,我们利用奥地利学派货币与周期理论很容易深度分析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我们在这里讲大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不大重要,其实不然。这些经济危机的教训非常重要,认真学习奥地利学派货币与周期理论也十分重要。很多国家实际上都在学样美国,正在走向重蹈覆辙之路。一般人会认为这种衰退或者萧条离自己很远。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导致经济危机的要素已经日积月累,难以负重,最需要担忧的是“蝴蝶效应”或者“黑天鹅效应”显现。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现有的中央银行货币制度避免不了、反而会导向经济危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越是接近欧美的市场体制和货币制度,那么其步欧美后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体制不好,而是中央银行货币制度有问题。当前基于不可兑换法币的中央银行货币体制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并不配套。

我国还属于转型国家,对各种风险的控制手段多于欧盟国家。这在短期内可能是一种幸事。不过,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要走出因为货币原因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也是有办法的。

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必须是诚实货币。诚实货币基于发行者的可信承诺以及法律约束。这个发行者不一定是政府,不一定是单一发行者。关键在于发行者的货币发行要基于可信承诺。基于可信承诺的诚实货币比如包括人类最早就采用的商品货币(如金银等贵金属),严格承诺兑现一定财货或者商品的货币,即商品准备货币(基于一揽子大宗商品,包括金银;如果承诺兑现某种外国货币或者几种货币的组合,仍然要求其这种货币或者几种货币组合最好能够与可兑换一定的财货或者商品挂钩)。

按照这种原则发行的诚实货币,无论是私人发行,还是政府发行,均会助力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虽然也存在经济波动,市场自行也会自行调整,恢复动态平衡。

最后,埃贝林建议推行自由银行体制。这种建议是比较大胆的,不过其在斯密时代就存在。

斯密在《国富论》里支持由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当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存在众多的私人商业银行。这些银行都有自己的金银铸币和金库。它们以这些金银铸币为基础发行期票,也就是钞票。这些商业银行的动力不是发行越来越多的钞票,原则上钞票的发行量不能超过本来便利间接交换所需要金银铸币的量。商业银行需要把自家银行的钞票流通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主动回收钞票,否则很多持有钞票者会找上门来,要求用钞票换回金银铸币,导致银行铸造新的金银铸币,造成发生银行挤兑和倒闭。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货币稳定机制。

自由银行体制要求,私人银行能够发行诚实货币,其流通中的银行钞票需要完全由发行它们的银行所持有的商品准备(包括贵金属准备)所覆盖,从而使得银行业务遵守通行的商业责任原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