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影会——40年纪念展

null

策展心绪

文 | 闻丹青

1976年“四五”摄影和1979年“四月影会”展览对我成长道路影响重大,那时我经历了清明节北京动人心魄的历史时刻,但激动之时没有想到放在家里的照相机。之后看到一伙年轻人正在编辑《人民的悼念》画册,随后又在中山公园看到“自然·社会·人”展览。

null

“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第一回展场地 李晓斌/摄

在狭小的展厅里,在人头攒动的展品前,在那春寒料峭的四月,在那春花怒放的四月,我找到了方向——用摄影去表达所思所想。

2016年,我和鲍昆、那日松利用朋友从潘家园购得的一批“四月影会”和“现代摄影沙龙”的照片,做了“四月前后”展览,呈现1976-1986中国摄影的几个重要片段。

null

null

《四月前后——1976至1986》大型摄影文献展海报

那之后,三位分别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读博士撰写论文者采访我,他们的聚焦点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摄影的演变发展。

留学澳大利亚的陈淑霞中文过硬,我们谈的很深入,而另二位白皮肤的洋人,虽然中文磕绊,甚至需要翻译,但交谈中他们已经掌握的材料和对我所提及的人和事之熟悉程度让我吃惊。

摄影器材持有和销售居世界领先的泱泱大国,至今几乎没有专门机构研究摄影的过往,百十多家高校开设摄影专业,也罕有深入研究中国摄影发展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慨叹之余,我想做点近水楼台力所能及之事,开始关注搜集“四月影会”的资料。

null

任曙林观看首届“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览所写笔记首页

任曙林的笔记是我最先拿到有关“四月影会”的个人记载,它详实记录一位有志青年学习、理解、分析、评判照片的思考;从李晓斌处找出他在第一回展览场地拍摄的二十多张底片,记录下部分展览排列实况;后来《大众摄影》杂志尤文虎等人采访龙熹祖,发现他保存第一回展览的目录,经赵介轩确认,这是她在展览时用复写纸抄写,涵盖所有三百多件展品;今年春节前拜访李英杰,他拿出一份2009年袁毅平保存转交给他第一回展览的135翻拍小样,有280多幅;赵介轩找到旧笔记本,记载了她和叶文福为照片配诗的一些情况,使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几十首诗再现此次展览。

null

赵介轩提供的旧笔记本记载的其中一首配诗

当然最早给“四月影会”留下重要资料的是1979年末黄锦江先生联系筹资在香港出版的“自然·社会·人”第一回展览画册,除了选用100幅照片,它所汇集的文字资料尤为珍贵,而当时国门刚刚打开一点缝隙,带画册进关非易事,内地也就不足百本。

null

《自然·社会·人》画册封面

依据上述几份材料相互印证,加上当年参展艺术家们全力配合,终于基本复原“四月影会”第一回展当年样貌,其中难免疏漏错误,请诸位参与者、关注者、研究者予以指正。(注:赵介轩手抄目录所列三百多幅中仅18幅未找到影像,二位作者没有核对出作品。)

多年来金伯宏总惦记为“四月影会”做些事情,得知我们策划展览,他出谋划策并资金相助,使展览得以顺利举办。感谢王苗的鼓励和鞭策,把展览成果编辑成册更有利于传播。感谢志同道合老友鲍昆和那日松,我们又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感谢肖雁群先生和曹俭先生,把40年前品质不一的旧照调整、打印、装裱出来,配合映画廊年轻朋友们,持当代展览设计理念加细致认真每一细节,使展览既不失现代风又带有怀旧感。展览背景图片使用了李晓斌、李英杰、刘世昭等人作品,特别感谢。

“四月影会”四十周年之际,奉献这一展览,是回顾,是纪念,是为中国摄影史添一笔详备资料,更是为了走向未来。

编辑 | 贺烨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