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审批改革释放城市发展活力

  按照国家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原则,分类施策、简化手续,推动环评审批时间减少一半,这是当前广州深入实施

按照国家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原则,分类施策、简化手续,推动环评审批时间减少一半,这是当前广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果。据了解,随着《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工作的通知》的出台,涵盖项目前期介入、中期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等环节的18项措施,正逐步释放改革红利。目前,全市9成以上环评项目只需在网上备案即可办结,31类建设项目免于环评,这些创造性实践极大激发出企业干事创业的活力。从半年审批周期,到当天即可办完,企业获得感在时间变化上有了明明白白的体现。

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以来,通过对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研判,项目能不能上马、企业能不能动工,从此便多了项科学决策的依据。这几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环评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深知,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综合指标,包括了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文化实力、生活条件等方方面面的提升。因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发展前提,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环评审批在项目建设中起到的预先把关作用意义重大,更不可替代。

然而,任何制度实践都不是一种教条。不变通、不创新,绝非科学的工作方法,亦非担当作为的体现。实际上,环评审批的实践中,不同企业有不同需求,不同项目也有不同情况。如何使这项制度取得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做到又有利保护生态环境,又释放活力,还得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办法。

一方面是变理念。环评审批的初衷不是要设门槛、提条件,卡住企业生产经营的脖子,而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实现引导。企业虽然接受审批和监管,但却是以服务对象的角色参与其中,所以充分考虑企业的不同类型和需求,最大限度减少成本负担,首先要在工作理念上有所转变,为此,广州创新性出台了不纳入环评管理的项目名录,明确31类基本无环境影响的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免于环评。而对符合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点产业布局项目,更开辟出绿色通道,把服务企业、方便企业的宗旨贯彻始终。

另一方面要想办法。以往环评审批流程多、耗时长,或者要准备许多不相关的材料,或者一份材料要向不同部门反复提交。针对需要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广州在效率提升方面频出实招。比如,在办理环评手续的过程中,环保部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在企业不明白、有困惑的地方及时沟通,耐心指导,极大方便了审批办理。此外,广州在具体环节上多做减法,通过联审决策、并联审批、数据共享,将生态环境保护区规划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取消无法律依据和不必要的受理材料,对环评审批前置条件给予最大简化。一番提升服务、简化流程的努力下来,企业跑腿次数减少了,项目建设的速度则大大加快。

变理念、想办法、提效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环评审批改革取得的示范性意义,不仅局限于生态保护范畴,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而言,这一改革经验亦有借鉴意义。改革正是如此,从思想到行动,从一个个领域扩散开来、放大成效,方能汇聚起新时代广州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注大风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