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厉害,只有我不行

null

刚刚参加毕业实习不久的阿咪和我说,“今天大老板加我微信,吓死我了。”

“咋了?”我啜了口果汁儿。

“我都不敢相信领导主动加我,他这个人特别严肃”,阿咪顿了顿,“他加了我微信后,问我哪儿毕业的,有没有过司考,我告诉他后他说‘不错’,我就不知道说啥了,回了个表情包。”

阿咪看起来有点垂头丧气的,低头瞅着自己的脚尖儿,“我真是个话题终结者。”

我听完笑了起来,安慰阿咪,“没事的,也不用多说,大多数人和领导聊天都是这样的,更何况这是初次添加上微信呢。”

 “我觉得我不适合这一行,我性格内向,还不善于沟通。” 阿咪看着杯底的饮料,继续自顾自地说,“我真是一个很无趣无聊的人。”

【荐读:一度和阿咪一样为自己的内向问题及其导致的自我负面评价困扰不已的我,读过这本后,心态平和了许多】

我觉得阿咪的情绪状态不太对,但我苦于自己也并不是纵横职场的老手,只好用有限的个人经历和认知来开导她,“阿咪,你不要这么大心理压力。我来我现在的公司一年了,也没和几位领导讲过太多话,有需要汇报、对接的工作的时候,才会和领导们讲上话的。而且,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点,并不是每一份工作做都需要你做到舌灿莲花的。

02

关于这一点,入行一年的我的确有所体会。

仅就我的老板对于员工的期待和要求来看,他格外看重小兵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平日里也多次表达过希望大家在业务学习和分享上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若要论沟通能力,较之于与领导闲聊的能力,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地传递信息的能力在我和阿咪所处的行业则发挥绝对的基础作用——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这是我爸的朋友给我搭了把线……”她叹了口气,接着道,“我面试表现也很差劲,估计是看有点关系份上才把我留下来的……在公司里总觉得,大家都很厉害,只有我不行,我是靠关系进来的。

null

这时候的阿咪,像极了一年前的我。

去年的这个时候,找不到工作的每一天都让我过得如履薄冰。因故错失秋招黄金季的我,从十二月开始投简历,连中意的无留用机会的实习招聘也不放过。遗憾的是,春天来了,不变的仍旧是我的一无所获。

和阿咪的情况一样,毕业季里焦头烂额的我,实习的面试机会也是通过亲友兜兜转转了几个弯儿联系上的。通过爸爸的表弟的前同事的姐姐,我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并获得了实习机会。

被一百天以来的求职挫败击溃而丧失自信的我当时也沮丧地觉得,“要不是被介绍过来的,我肯定不行。” 

null

03

刚入职的我没有太多相关实习经验,坐在办公室里噤若寒蝉。身边的大家都好厉害啊,我在心中感叹。只有我,一个小小的“关系户”身份,什么都不会,都需要人教。

我每天都感到局促不安,日夜为过去没有重视对于个人喜好的探索、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相应的实习准备而后悔万分而忧心忡忡。

在我眼中,大家都是德配其位的,只有我,和他们不一样。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更加敏感,害怕犯错,抗拒去问“愚蠢”的问题。

如果能回到过去和那时候的自己对话,现在的我会告诉一年前的自己什么呢?

“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并不是多么丢人的事。有能够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作为得到帮助的自己,要珍视工作机会——有些包袱是毋须有的。”

“你会慢慢意识到客观认识自己所处的职业阶段与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的必要性。不论是在任何行业,身处任何职业阶段,你的知识储备量永远不会到达你觉得足够充分的程度。”

“你所在意的能力不足问题,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好起来的。你会更加真切的认识到,这世上总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但你在擅长的领域也会比很多人优秀。”

遗憾的是,并没有让我听到来自未来世界声音的魔法。退一步言之,即便听到了这样的诉说,在当时我看来,到底是道听途说,也是无法说服我的。

通过“个人关系”得到实习机会的压力和与之如影随形的比较与伤感,在那段时间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null

尽管,在我最后获得的数个OFFER中,多数是通过各种兜兜转的关系而联系上招聘渠道的。

而更多的那些面试机会,有的是实习同事联系朋友推荐为我争取的,有的是已经毕业的学姐推荐的——也是通过各种社会联系而获得的。

如今的阿咪,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初的自己——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而倍感压力也颇有自卑感的那个我。

03

斯坦福大学的马克·格兰诺维特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如何找到工作”的研究。他找到282人并随机抽取了其中100个人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54人通过个人关系找到了他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其余46人则是通过寻找招聘、发送简历找到的工作。

这54人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呢?实验数据告诉我们,其中有83.3%的人是通过“弱联系”找到工作的——较之于彼此间存在“强联系”的好友,他们可能是偶然才会见面的朋友,甚至一年也见不上一次。

null

在求职令人备受煎熬的毕业季,作为一种资源存在于的“个人联系”显得尤为珍贵。在不违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理使用之并不是不值得推荐;如顺利获得工作机会,身在其职,与其徒劳纠结、黯然不如精进执业能力;卸下包袱,才能更好的前行。

就我个人而言,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自己的求职经历,可是很想去告诉当初的自己,“请拿出微笑与勇气,去告诉每一位可能有岗位消息或者面试渠道的各位,如有合适职位,正在求职的你希望能获知应聘渠道或得到引荐机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