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何以成为深圳?

null

文 |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近日,84岁的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名为《深圳是个现象吗?》的演讲,其中特别提到:深圳将会超过硅谷,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

此言一出,引来了不少热议。客观地讲,深圳的经济活力与发展势头之强劲着实有目共睹,不过在我看来,相比于“深圳究竟会不会成为未来整个地球的中心”这一话题,深圳的发展经验或许更值得讨论。

那么,深圳何以成为深圳呢?其根源在于“天时、地利、任何”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使然。

先来看“天时”。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是深圳得以崛起的首要根源。在国家的种种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下,深圳很好地承担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任务,率先打破体制藩篱,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来一补”等方式大规模引进外资,通过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来为本土的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深圳特区还充分发挥了特区的“窗口”作用,把各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知识、政策向内地转移、传递和推广,对内陆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确定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深圳还形成了极佳的体制优势,民营经济成为城市发展主体,政府甘当企业的服务部门而非指挥官,由此构建了优越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再配以高度的开放,自然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腾讯、华为、万科、平安等知名创新龙头企业的诞生也便不足为奇。

再来看“地利”。

深圳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离不开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深圳,南邻珠江,面向海洋,被誉为我国的“南大门”。同时,深圳海陆空铁口岸俱全,这使其可以在自身发展乃至“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陆、海、空、铁交通枢纽作用,承载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毗邻香港这个自由贸易和金融中心,由此造就了深圳无与伦比的贸易优势,这让它不仅可以依托香港来发展物流、电子、金融、服装等行业,还与周围城市形成产业聚合发展走廊,大大助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最后看“人和”。

深圳自发展伊始,就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试验,比如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干部调配制度、改革物价等等,只要是对经济建设有利的,都敢于触犯“禁区”和“盲区”。这也无形中塑造了深圳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从深圳的人口结构来看,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倒挂”现象极为明显,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是非户籍人员。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年末常住人口约11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355万人,非户籍人口约为783万人。

同时,深圳人口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15~64岁的人占绝大多数,人口老龄化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充分表明,深圳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适龄劳动力具有极大的持久吸引力,大量的外来人口构成了深圳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深圳的GDP为24221.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高出香港221亿元左右,这也是深圳市GDP首次超越香港。至此,中国最大的五座城市经济规模也有了新的座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深圳势必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红利下,深圳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其光辉前景无疑令人倍感振奋与期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