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失误酿大错

前面两篇文章讲述了豫中会战失败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日军战略上出奇兵(战3师团侧翼突击);二是汤恩伯在

前面两篇文章讲述了豫中会战失败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日军战略上出奇兵(战3师团侧翼突击);二是汤恩伯在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期间治理其麾下军队出现严重问题。本文继续前文,说说豫中会战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战区在对日军行动分析和判断上也出现极其严重的偏差。汤恩伯在中原会战检讨会中承认”豫中会战中所犯最大的错误就是情况判断错误。正因为情况判断错误,一切的决心部署和作战指导、作战行动,也都跟着错了”

     这是汤恩伯为推卸责任之辞还是检讨错误的恳切之言?笔者在这篇文章中简单分析一二。

首先说说当时第一战区方面战前情况:

在豫中会战爆发前一个月,实际国军方面已经得到了日军即将对第一战区南渡黄河并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情报。根据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在战后的中原会战经过概要中所提到。在44年3月初,第一战区便得到情报,“得悉豫北敌情有显著变化后,即通令各部严整战备,并详侦敌情具报。到了3月中旬,“判断敌必将大举渡犯,妄期打通平汉线。

     注意,当时第一战区和军委会方面判断日军“仅仅”是为了打通平汉路,以为日军南渡黄河后会以主力沿平汉路南进,将华北方面军和武汉的第11军连在一起。所以作战方针也是以此为蓝本:

“以主力布于密县、禹县以东地区,击破由北南犯之敌。以一部先于遂平、泌阳以南,迟滞由南北犯进之敌,再复转用主力而击破之。”

看这个作战方针,更像个河南版的天炉战术,正面迟滞日军,从侧翼攻击日军。而后又基本确定为在“嵩山附近与日军决战“的策略。

如果说一开始的会战计划出现错误在之后的作战过程中可以调整。谁知在作战过程中,由于日军在攻占黄河各个渡河点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迷惑性行动,将第一战区搞得晕头转向,完全摸不清日军真实意图。特别是日军在战前与伪军头目孙殿英、孙良诚等开会探讨攻击郑州、洛阳。但是在战役爆发前后日军将伪军进行监视,甚至”北平召开伪军会议为名将庞炳勋、孙殿英、孙良诚等软禁”,而在4月22日蒋鼎文发现“据报伪逆孙良诚、庞炳勋、孙殿英等部电台自4月17日起已不在出现,似为敌控制不发点。这个情况下更让第一战区方面摸不清日军实际目的。

日军在中牟和邙山头登陆后,汤恩伯计划举全力向渡河之敌反击,但是军委会不同意。而后日军先以110师团为主力向密县发起攻击,遭遇驻守密县附件的85军顽强阻击进展十分不顺利。汤恩伯开始认为日军攻势已经达到终端,开始集结其精锐第13,29,85军于密县周围想对当面日军进行决战。谁知却完全落入了日军陷阱之中,结果一败涂地。

战后整个局势的复盘来看,中国方面由于情报方面不足对日军的这次作战产生了严重误判,这个误判不仅仅发生在日军的作战目的上,还有日军参战规模和作战方式。

在战前中国方面一直在积极收集情报,发现华北方面军日军两个主力师团,第35、37师团去向不明。特别是3月中汤恩伯根据情报误认为,“日军华北方面军第35、37、110师团等经陇海、津浦两线东进南下。”而后更是确认日军第35师团被抽调,第37师团“下落未名”。日军主力外调,让中方也产生了对日军这次作战规模的怀疑,主力已外调,规模必然受到影响。谁知日军虽然将第35师团南调,但是主攻的第12军却集中了第37,62,110三个主力师团,专门从关东军序列调入了第27师团,另外还特别配备了战车第3师团、骑兵第4旅团和多个独立混成旅团,如果加上第一军所部,日军参战总兵力近15万。

华北方面这样大型规模的作战还得追溯到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那次会战日军投入总兵力近10万。44年日军为了豫中会战总兵力比之前还要高,更是配备了适合豫中平原地区作战的战车第3师团。

日军这边为了这次会战几乎是倾其所有,而国军这方面44年的一战区没有得到增强,反而许多能战之军被调离。在蒋鼎文的检讨书里战前情况第一条就是认为“战区抽调兵力过多,以至兵力不敷分配”:第9、17、27、92、93、98军等近6个军先后被抽调出第一战区序列。这一加一减,双方战力落差就更大了。

战略计划错误,对日军作战目的和作战规模也搞错,实力弱的一方已经在战前准备中落后很多,更可怕的是自己得作战计划和关键将领的作战习惯却完全被日军所摸透。这次战役完全落入了日军所设计的圈套之中。

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岗村宁次在44年2月7日在战前会议中专门加了个重点指示:

“目标为汤恩伯军。如作战时猛攻密县,汤恩伯军当来应战,应考虑对其大举包围以歼灭之。”

可见,汤恩伯集结其精锐要在嵩山密县附近于日军决战完全在岗村宁次的计划之中,整个作战计划被人家全部看透,而且在作战过程中,日军以战车第3师团为奇兵,主力迂回汤部侧翼,汤正在集结3个核心主力军(13,29,85军)向密县附近日军反攻时候,发现自己后方被日军占领,后路被切断。自己投入的主力部队反而被日军包围在了嵩山地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