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复联4”可以在国内卖出高票价?

一张票价引起的全民轰动,一边骂街一边排队观影,第二天上班瞌睡都是浮云反正老子也特么转正了,有本事你特么开了老子,早就想辞职了。现象之外总会有各种引发一窝蜂的“事件”因为很多人习惯了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就顺杆子爬就完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而现象之内都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相互牵扯的本质,还有那些在中国普通人不能触及的领域。

null

辞职那串套话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子,事实反复证明,那些口口声声喊着辞职的人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是最不想辞职的。所以才有之前流传很广的要骂就骂那些有家有业有车有房的中年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中年人的定义早就拓展了,在我看来只要背起房贷车贷,那基本上就是中年人了。

全是小聪明 还是中国人好骗

在工作中带着情绪,然后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带给自己相依相伴的亲人,最后把情绪的雪球滚到社会,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们500W美金,因为RMB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贪欲。在菜市场因为几毛钱和摊主喋喋不休,在停车场因为收费和管理员争得面红耳赤,在商场明明自己很喜欢也非要找几个理由打折然后就失去了穿戴的机会。明明有很强的物语,还闭嘴不提声称不需要,需要不需要都是相对的,只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其实结果都不重要买了也就买了穿着用着自己开心是最重要的。

于是,老外瞄准这个东方“神秘”市场,将“复联4”提前在国内上映,当然不是给你们提前看的福利,为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在各大社交圈子里疯狂的煽风点火,票价一路飙升以北京为例,某达影城平时120块的黄金时段IMAX厅现在变成了245甚至295,那些平时没什么人去的平时88这次也跟风154。

诚然,首映地区在国外也贵一点,但是,考虑到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就不一样了,RMB的购买力本来就低。比如,同样是一盆花你赚8000块能买500盆,而英国人赚3000磅能买700盆你说谁生活的更好?谁的消费水平更高?谁能享受生活?

娱乐形式单一 大笔债务缠身拒谈享受生活

相比国外娱乐市场休闲市场整体都太匮乏,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无从谈起享受生活,只顾着赚钱养家 背着几套房的房贷,心甘情愿沦为奴隶,这么一比看电影成本还是低。所以这些观众急不可耐,挤破头去看。本质上是因为可支配收入太少,引发消费降级,甚至大部分人单靠着偷偷摸摸放纵吃喝身体欲望,沉迷在网络中自以为充分放松享受生活,仔细想来这是否属于另一种方式的成本,小聪明可以很多,但支出健康可不是什么聪明人。

说到娱乐形式单一,对大众恶劣影响至深的网络游戏就是始作俑者,尽管一部分群体制造舆论大谈网络游戏的良性健康发展,但实际上很难摆脱暴力盈利的魔咒,开公司就要赚钱只是能赚的光明磊落那真的是万中无一的业界良心,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靠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紧跟着17年直播铺天盖地,短视频业迅速崛起,辐射强度极高甚至深入边远农村,这可比宗教传播速度快多了。主要是因为没有娱乐选择,或者说相比之下这个成本是最低的就像看电影一样。

其实,既然早早的就选择了和邻居一样买房结婚生子,那你就最最没有资格抱怨生活压力大,没有自己的时间,不能享受生活,毕竟你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没人刀架在脖子上逼迫,至于父母催促那都是出于他们的关爱,换个角度看就根本不存在逼迫。大部分人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甚至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者简单来说大家只想要一个有钱的生活。可是怎么算是有钱呢?有多少钱算是有钱?那些有大笔家族信托各种基金海外股票在手的会哭穷吗?穷人觉得缺钱,穷人眼中的富人也觉得自己缺钱?最终,自我感觉良好顺水推舟就变成了安于现实,只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似乎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