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豁免:特朗普的美国又对伊朗动什么心思?

null

继续拿石油开刀

北美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chael R. Pompeo)受权代表美国政府和国务院宣布,将自5月2日起取消针对部分伊朗石油买家的进口豁免。

2015年7月14日,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欧盟与伊朗签署了确保防止核武器扩散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简称“伊朗核协定”),根据这一协议,自2016月1月16日起联合国及相关各国开始逐步解除针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禁运。

但特朗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国总统后不顾其它各签约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在2018年5月8日宣布单边退出伊朗核协定,并自同年11月起全面恢复对伊朗的各项制裁,其它国家企业与伊朗进行包括进口石油在内的各项“违禁”交易,都随时可能遭到美方制裁。

迫于各方压力,美国当时宣布对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韩国、意大利、希腊、中国台湾)实行为期半年年的石油进口制裁豁免,这一豁免到期日为2019年5月2日。由于在特朗普和蓬佩奥宣布取消豁免时意大利、希腊和中国台湾已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因此受影响的将只有中、印、土、日、韩五国。

台面上和台面下的理由

台面上的理由自然照例是“伊朗破坏中东稳定”,具体说就是美国、以色列(通常还有沙特,但近来声调已有所降低)指责伊朗支持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和黎巴嫩真主党“从事恐怖活动”。4月8日,美国宣布将伊朗革命卫队列入“恐怖组织”黑名单,当时所引用的也是同样理由,此次不过是故技重施。

在宣布取消豁免后,蓬佩奥表示“这样做是意在向伊朗施压,令其不得不‘像个正常国家般行事’”,稍早他还曾表示“只有继续不断施压才能迫使伊朗重返谈判”。蓬佩奥还颇为自得地提及其在去年推动美国单边“退约”时所提及的“归零”,表示“这回可是要全面归零了”。

但许多观察家(不论其是否喜欢伊朗现政权)都指出,特朗普、蓬佩奥和另一个伊朗核问题上的鹰派代表人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不断对伊朗施压的真正目的,是“以压促变”,试图借此扼杀伊朗,或至少让伊朗变得在美国面前更“乖”一点。

不仅如此,特朗普上台后一直以美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铁三角”,作为美国在中东战略的基石。以色列因伊朗支持真主党和叙利亚大马士革当局,以及其弹道导弹等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一直将之视作本地区最大假想敌,刚刚连选连任的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更是长期以来一直顽固反对伊朗核协定,甚至多次扬言要对伊朗核目标实施“预防性打击”;沙特则与伊朗存在民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宗教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及地缘政治(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权)、经济利益(石油市场份额)等诸多矛盾,向伊朗施压是“铁三角”间最谈得来的共同话题。此前为给内塔尼亚胡助选、给以色列撑腰,特朗普先后让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驻以色列使馆迁到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求,不但得罪了国际间许多国家(包括多数盟国),而且也让沙特处境尴尬,此番重新对伊朗开刀,一方面可削弱这个在美国朝野敌视感很强的宿敌,一方面也能同时取悦以色列和沙特,令颇受动摇的“铁三角”稍稍趋于稳固。

赞少弹多,特朗普生冷不忌

自伊朗革命导致巴列维王朝下台以来,美国政界和社会对伊朗就存在深深的猜疑和敌意,因此尽管特朗普的许多内政外交政策近来饱受国内争议,但唯独对伊朗层层加码的施压,在国会山很少遭遇强大阻力,一些亲以保守派议员、如参议员科鲁兹(Ted Cruz)还公开欢呼。

以色列和内塔尼亚胡照例是会大声喝彩的:后者声称,美国此举“对增加给伊朗‘恐怖主义政权’的压力十分重要”。

另一个“受益者”沙特则相对低调,仅由能源部长法利赫(Khalid Al-Falih)发表声明,称沙特“将与其它石油生产商合作,确保消费者能获得足够供应,同时确保全球石油市场不至失衡”,但满意心情溢于言表。

而其它大多数国家则普遍表现得不以为然。5个前“豁免国”中,中国和土耳其先后表示批评和“不会照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反对美国所实施的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权”,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公开、透明、合法的,因此应该得到尊重,中国致力于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并将在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土耳其外长卡乌索戈鲁(Mevlut Cavusoglu)表示,土耳其将不会执行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批评制裁“不会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并将伤害伊朗人民”。

缘木求鱼也不在乎?

伊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重新制裁的压力下,过去一年间伊朗货币贬值约60%,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国内市场出现肉类、药品、燃料等短缺,很显然,如果美国对伊朗制裁进一步收紧,伊朗国内的困境也将加剧。

但许多专家,如前中情局官员皮拉尔(Paul Pilla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纳瑟尔(Vali Nasr)、美国海湾事务高级分析师卡拉西克(Theodore Karasik),以及德黑兰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员莫里耶罗(Raffaelle Mauriello等都指出,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地带”是伊朗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支柱性保障,是伊朗根本性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不论怎样施压都难以迫使他们放弃这一在他们看来生死攸关的政策。4月21日,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用更强硬的萨拉米(Hossein Salami)取代本已很强硬的贾法里(Mohammad Ali Jafari)出任革命卫队总指挥,后者上台伊始就表达了反美、反以立场,就是突出的例证。

专家们指出,此前伊朗宣布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就起到了缘木求鱼、适得其反的效果,伊朗政府非但未因此软化,反倒变得更加强硬,而伊朗政府、议会乃至舆论界许多原本持温和甚至批评政府立场的人,也因为民粹情绪被美国高压政策激怒,而被迫站到了伊朗政府一边。纳瑟尔对此讽刺称“特朗普这些高压政策的确改变着伊朗政权——但是向他相反方向改变”,因为制裁虽然难熬,却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伊朗政治、宗教领导人的强硬立场提供了最有力的延续理由。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国际观察家所指出的,鉴于特朗普政府单边毁约的“前科”,和上任以来一贯不守承诺、得寸进尺的“黑历史”,诸如“蓬佩奥12条”之类美方要求也好,“重返谈判桌再谈个协定”也罢,对伊朗而言都毫无吸引力——既然JCPOA对特朗普政权都如同废纸,那么用屈辱和让步再换另一张又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指出,特朗普的决定让当天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美国基准油22日一度大涨2.4%,而北海布伦特原油则涨至半年来最高位。对此特朗普不得不紧急“消毒”称“相信沙特、其它产油国和美国页岩油等可以填补空白、稳定油价”,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塞特(Kevin Hassett)、负责能源事务助理国务卿兼伊朗问题特别代表胡克(Brian Hook)等也相继作类似表态,但市场并未因此放下心来。更有人表示,如果特朗普为打压伊朗、帮助以色列、巩固“铁三角”不惜撬动油价,则其近期煞费苦心放出的另两个胜负手——牵制俄罗斯和对委内瑞拉促变,就可能横生枝节:很显然,这两个产油大户所最希望的,莫过于油价上涨,美国或许能锁住大半根“后院”小国委内瑞拉的输油管,却很难对俄罗斯也如法炮制,一旦俄罗斯囊中羞涩状况因油价大涨而一举逆转,可就够美国和特朗普喝一壶的了。

不过特朗普看似并不在乎这些副作用:近来他内政外交烦心事太多,堪称“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寥寥无几,伊朗问题虽然是朵多刺的野花,却至少在国内政坛和“铁三角”不会导致自己“翻车”,还能搅动出不少可带来支持率的喝彩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