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斗士杜斌丞

新华社西安4月26日电(记者李浩)“爷爷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坚持革命。我们要不忘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烈士杜斌丞的孙子杜芳滨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爷爷的遗志,从1995年至今,他一直义务为杜斌丞扶助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工作并筹措资金。

杜斌丞,1888年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913年夏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1917年毕业后回到陕北,在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担任校长。办学期间,他传播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改革教育制度,不顾校内外保守势力的反对,聘请李子洲、魏野畴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优秀革命人才,开创了陕北教育史上的一代新风,周恩来称他是一位“革命的教育家”。

1927年,杜斌丞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政情,认识到共产党之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他说:“中国革命的前途,取决于人民大众的崛起,而人民大众的崛起,完全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

1930年,杜斌丞回西安任杨虎城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后又任陕西省清乡局局长。曾设法营救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等共产党人,资助陕甘游击队枪弹、军服等物资,他在西安的住所,也成了共产党人的掩蔽部和避难所。

1933年,杜斌丞建议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并多方努力,达成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协议。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杜斌丞联络下,杨虎城部与中央红军建立联系,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西安事变后,杜斌丞接任改组后的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参与起草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八项主张”,并任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联合办公厅西北军代表,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多方奔走。

1940年,杜斌丞被以“通共”嫌疑遭受搜查,此后即与国民党政府断绝一切关系,专心致志投入抗日民主运动。

1942年,杜斌丞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参与筹建并主持民盟西北总支部,提出“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945年2月,民盟西北总支部正式成立,杜斌丞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被选为民盟中央常务委员。

1946年2月,杜斌丞以民盟中央常委名义公开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要求当局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宣布自己誓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斗争到底。这番话引起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的忌恨。

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以贩卖烟土等莫须有的罪名,将杜斌丞等人逮捕。杜斌丞在狱中受尽各种折磨,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说:“彼独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绝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10月7日,杜斌丞被枪杀于西安玉祥门外。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1948年,斌丞图书馆在米脂县建成。1983年,为了纪念杜斌丞的革命精神,当地政府重建馆舍并修建了杜斌丞纪念室。每逢清明,各地干部群众都会慕名来到西安市烈士陵园和玉祥门十二烈士就义旧址缅怀杜斌丞烈士。(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