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釉瓷器PK青白瓷

蓝釉即呈色为蓝色的釉,有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之分。低温蓝釉出现在唐代,运用于唐三彩中,有绮丽之感,但缺

蓝釉即呈色为蓝色的釉,有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之分。低温蓝釉出现在唐代,运用于唐三彩中,有绮丽之感,但缺乏沉着的色调。高温蓝釉出现于元代,是元代创烧成功的颜色釉中的珍贵品种。高温蓝釉为石灰碱釉,掺入了适量天然钴料做的呈色剂,特点是呈色稳定,不流淌,无纹理,晶莹艳丽,给人以清新秀丽之美。

明、清时期,蓝釉瓷器数量增多,烧制技艺越来越好,并出现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名品。

早期的蓝釉瓷器

蓝釉瓷器最早出现在元代。器形有瓶、碗、爵、杯、壶、高足杯、大小盘等数种。土耳其托卡匹博物馆收藏的蓝釉白花凤凰麒麟纹菱口大盘直径达41.5厘米。伊朗阿尔代夫神庙藏蓝釉白花凤凰麒麟纹菱口大盘直径达46厘米。这两件大型器的造型和我国同期青花瓷非常相似,应属14世纪中景德镇窑生产的外销瓷。

元代蓝釉有三种装饰方法。

一种是在器物内壁模印纹饰后施蓝釉烧成,与同时的卵白釉、红釉在工艺方法和装饰纹样上完全一致,均属景德镇窑在元代中晚期的产品。

一种是胎上刻划纹样后用蓝釉填地,纹样上施青白釉,纹样上的细部清晰可辨。现存元代蓝釉大多采用这种装饰方法。纹饰题材以云龙居多,另有飞檐、凤凰、麒麟、花卉等内容,与元青花相似。

还有一种是在制成的蓝釉上描金后再次低温烧纸而成,金色耀眼,蓝釉深沉,富丽而华贵。

色釉名品霁蓝釉

高温蓝釉自元代创烧后,明清两代均有烧制。特别是明代宣德霁蓝釉,质量至精,被后人推为宣德年间三大名釉名品之一。

霁蓝釉又称“祭蓝”“霁青”“积蓝”等。称之为“霁青”,是由于古人对青、蓝、绿的概念不清造成的。

宣德祭蓝釉瓷器色调浓淡一致,釉层较厚,釉面多泛桔皮纹,其效果可与天然蓝宝石相媲美。造型有卤壶、盘、碗、缸、罐、梅瓶等。盘、碗有内外蓝者,也有外蓝釉内白釉者。白里者,外壁常模印二行龙纹,里心刻二朵如意头形云纹;内外蓝釉者,有的于内壁浅刻双龙纹。器之外底均施白釉,有的落款,有的不落款。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最为著名的产品。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色泽淡雅,冰清玉洁,明净莹澈,清润如玉,有“假玉”的美称,既可与南方越窑青瓷竞奇,又可与北方白瓷媲美,被历代推为命瓷。青白瓷诞生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瓷器步入一个空前兴盛的新阶段。

什么是青白瓷?

倒流壶 宋

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或青中泛白,或白中泛青,淡雅明净,釉质细薄晶莹润泽,质感如玉,加上胎体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映见,在花纹边上显出一点淡青色的暗影,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名。

带盖瓶 宋

青白瓷出现于北宋初期。此时江西瓷器处于从青瓷向白瓷转化的历史时期,景德镇为求发展,走上“弃仿创新”的道路,由此烧制出青白瓷。诸多窑口受景德镇窑影响烧制出青白瓷,如江西的南丰白舍窑、赣州七里镇窑以及吉州窑等。此外,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受其影响也颇为广泛,其中尤以福建为最。

刻花婴戏纹碗 宋

青白瓷常用刻花、划花、堆塑等装饰手法,纹饰有人物、瑞兽、祥禽、鱼藻及牡丹、荷莲、腊梅、石榴等动植物与少量自然景观。荷花有缠枝、折枝、花带等。作品工细不一,风姿雅丽。

双狮枕 宋

青瓷器的器型丰富,各种器皿、雕枕、花炉、瓷玩等都精彩动人。

元代青白瓷新面

元代青白瓷的产地增加,除江西景德镇外,吉州、乐平、赣州和广东、福建都烧制过青白瓷。工艺方法和装饰风格较宋代都有改进。呈现出新的面貌。

酒壶 元

元青白瓷中有些是专为外销设计生产的,广东和福建产品中尤占很大比例。东南亚出土物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的元青白瓷造型有区别,说明其贸易瓷性质。菲律宾等处出土五六厘米大的小罐,七八厘米高的小壶,都有特定的销售地区,其他地区未见出土。

以上文图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