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明城市建设新高度

  文明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培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润物细无

文明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培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润物细无声,也需要疾风扫落叶。无锡已经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文明行为促进”应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没有“人”的高质量发展,没有“文明行为”的高质量提升,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不竭的动力,发展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2015年无锡首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17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2019年又施行《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可以看出,在文明城市创建上,无锡站位高、后劲足,对标新要求,谋划新发展,体现了决策者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也展示了这座百年工商名城不断奋进的新姿态。

良法善治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提升软实力,要有硬约束、硬杠杠。《条例》是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首部法规,自今年3月5日施行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和公共资源的紧缺相关联。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挤公交”“挤地铁”,一个“挤”字,尽显人在囧途的尴尬。因为僧多粥少,一些人就不顾“吃相”,没了体面和素养。这也印证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但物质生活的富足,不能自然而然地让人知荣辱,饱暖的结果也可以让人“思淫欲”。文明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培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润物细无声,也需要疾风扫落叶。

一年多以前,无锡宣告迈入GDP“万亿俱乐部”,这标志着无锡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此不相协调的是,在市民文明行为上,还存在着“乱穿马路、闯红灯、跨越隔离栏;机动车随意变道、加塞、占道乱停放;乱倒垃圾;乱写乱画,乱贴乱发小广告;遛狗不牵绳、不清理粪便”等不文明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掣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也在销蚀着群众的幸福感。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大局,也关乎个体利益。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现在,我们讲求高质量发展,无锡已经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文明行为促进”应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没有“人”的高质量发展,没有“文明行为”的高质量提升,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不竭的动力,发展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要真正发挥《条例》硬约束、硬杠杠的作用,需要有执行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落地”的法规制度相当于“稻草人”。比如“限塑令”的推行,10年过去了,但收效甚微,塑料袋甚至越限越多;公共场所禁烟令也大体上是相同的命运,一些城市自颁布以来,“10多年未开出一张罚单”。这种只刮风不下雨,只开花不结果的禁令,反倒弱化了法规的权威性,只会助长一些人的侥幸心理。

将《条例》落到实处,还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监管方式是“人盯人”、违“章”罚款,这些做法尽管不无效力,但失之于简单化、粗暴化,也难以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日前,广州、昆明等地交警为整治行人闯红灯推出新招:发送说明自己违反交规被处罚的朋友圈,集齐20个赞才可放行。这种令其“自曝家丑”的处罚方式,以攻“心”为上,处罚“你”一个、警示一群人,另外,这个小小的举措,还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技术含量十足。所以,尽管并非无可挑剔,但监管方式上的这种有益尝试,却值得我们借鉴。

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为此,既需要多部门甚至全社会形成合力,更考验着我们的定力和耐力。多年来,群众对“一阵风”的做法多有诟病。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切忌一曝十寒,水过地皮湿。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让《条例》落地生根,让文明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关注大风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