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困境与突破

牧青按语 当下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现代农业一定是乡村发展的主流方向,事关生存、生态、生活、生产。但是,

牧青按语

当下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现代农业一定是乡村发展的主流方向,事关生存、生态、生活、生产。但是,传统古村落则是进入到我们民族几千年骨子里的文化载体,如何关顾?如何利用?则是事关精神层面生命质量提升的更高追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城里人下乡、推进以城乡融合为着力点的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牧青随感


【正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发出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已经连续三年提及到“传统村落”这一关键词。由此观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也越加受到大众和学者的共同关注。那么如何发掘传统村落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含量,保持这些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那么何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据2月13日《半月谈》报道,去年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名录发布,6000余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凝聚着各民族、各地方人民生活生产方式、习俗观念、信仰和审美情趣。2012年我国首次启动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大调查,初步掌握了近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2014年,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保护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国家层面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初步建成,加之五批共6000余个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传统村落的形成和现状

当前,我们习惯把中国传统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类型。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中国传统的村落聚村而居,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正如张鸿雁教授讲述道,全球化和城市化正使中国的传统特色村落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消亡和被过度消费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度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村落的原有生活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但随着商业的繁荣、私人的过度开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进入,尤其是现代交通手段的侵入,村落已不再是以前呈现的那种田园牧歌般的景象。

虽然近几年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从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括大量传统村落。据新华社2014年5月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称,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传统村落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穷落后的地区。大多数传统村落仍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再一些西部和中部地区,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显现颓废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这些传统村落里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同时,近年来为使得改善农村生活状况,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再一些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认识上的误区使不少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或衰败。在开发建设时,拆旧建新导致传统村落的自然性被破坏。由于政策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居民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建新,使众多传统村落乡村建筑遭到自主自建性破坏,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不恰当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导致建设性的破坏。城市化的扩张,给乡村的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景观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地方不考虑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简单提出旧村改造的口号;有的地方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拆除,新建现代化村民住宅;盲目高起点、高标准,大搞整齐划一的高层住宅模式;有的地方为追求政绩而急功近利,急于楼房化工程等。加之一些领导干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较弱,对乡土建筑价值的认识只停留在旅游开发上,而对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等价值知之甚少,政府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破坏。近年来古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人流、信息流和异地文化,旅游需求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一些不当利用,以及大量缺乏规划或规划不科学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景点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破坏。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如何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张鸿雁教授提出,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进行整合、厘定和创新,必须从“体系性、差异性、唯一性和原创性”的多重视角出发并加以科学性的建设,并在充分尊重原住民、原文化、原空间、原生活、原习俗的基础之上,将乡村文化特色化和“原地点精神”化,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直接介入区域地域生产力结构体系。就此张鸿雁教授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议题上首创了“精准保护”和“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创造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精准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建构具有中国乡村“根柢文化”底色的文化永恒记忆。

而作为乡村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特色文化村落的城镇化规划和建设路径探寻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龟山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镇,作为淮河、洪泽湖地区佛教文化最早发祥地以及孙悟空原形——“水怪巫支祁”民间传说的发源地,在2014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际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典范。

由于龟山村目前尚无成规模的明显开发路径和项目,我们认为应当将问题与发展导向结合在一起分析和规划,避免两者的人为割裂。基于龟山村本身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六大关系”的妥善处理,构成了龟山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的核心导向与诉求。这“六大关系”实际上构成了龟山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创新突破点,这也是对以往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那种静态、僵化、割裂的规划路径和运作方式的突破与再反思,既是龟山村未来发展所必须要面向的指引方向,同时也是龟山村尝试成为传统村落发展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和核心框架。

其一,精准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的融合。

龟山村必须实现精准型的强力保护,并与创新开发相融合,杜绝过分偏重——或只强调保护或只强调开发的片面建设的既有路径,转而将精准意义上的“全流程、全环节、全要素”作为三大核心要求,将保护与开发的互相融合贯彻在龟山村建设发展的始终,在资源梳理、现状分析、主题定位、功能分区、空间特色、项目设计、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等各环节明确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的各自侧重和着力点,实现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在龟山村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融合。

其二,历史传承、延续与未来发展的精准衔接。

龟山村必须实现历史延续与未来发展的融合,换言之,就是将龟山村发展的潜力性和可能性进行长时程范围的有效整合,将龟山村发展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进行统合性思考,以历史珍贵遗产为基础,以现实富民建设为核心,以未来永续发展为目标,三者联动考虑,互相渗透,不断推进整个龟山村在历史、现在、未来三大发展阶段的贯穿融合,从而可以最大化历史延续的价值、最大化自身发展的意义、最大化未来永续的可能。

其三,本地特色与全球介入的整合串联。

龟山村必须实现本地特色与全球介入的串联,这是一个重要同向。在全球化时代,龟山村必须深刻认知到本地性与全球性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必须深刻认知到“localization”与“globalization”的双向嵌入性。将龟山村自身的地方性特色要素进行挖掘、梳理、集聚、展示、创意、设计、宣传和运营,并以全球化的特色性、唯一性、专业性、市场性和资本性进行重建、重构、重缀和重拾,将龟山村的本地唯一性文化资本在全球化的体系之下锻造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借助全球性的资本、市场与组织架构,实现龟山村自身价值的资本最大化经营。

其四,原生活态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兼顾。

龟山村必须实现产业运作与原生样态存在的兼顾。对于龟山村来说,原生活态与产业运作必须一体化思考。原生活态要求的是对于原文化、原住民、原建筑、原风格、原习俗、原生活等等一系列“原”要素的活态保护,形成维持既有活力与生活样态的留存形式。而与此相对应,产业运作实际上与原生活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前者必须依托后者形成强大的核心产业引力,而后者也必须依靠产业运作形成富民福民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五,区域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龟山村必须实现区域活力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进行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将“人”这一核心要素放大,认识到不论是保护与开发、现在与未来,人都是最核心的着力点与关注点。因此,在龟山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过程之中,必须以村民为重要参与主体,将村民自身生活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与整个龟山村的区域发展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其六,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的互动。

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一方面是为了维持传统乡愁,留存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到龟山村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任何对于传统的继承都不是简单粗暴的全盘吸收,而是有取舍地进行选择,因此必须实现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入与普及,让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可以在龟山村得到较好的互动,成为后现代社会一个后都市生活的一种样板。

来源:匠工营国

原题: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困境与解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