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离开课本,专家说少不读鲁迅,一个重要依据竟是鲁迅个子矮?

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该退出中小学生语文教材的争论一直甚嚣尘上,很多人会提到这么一句话——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这句话的出处应该是韩石山的作品,书名即是《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在这先摘录几句韩石山的话:

读鲁迅的书是让人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让人长见识的;鲁迅深刻而绝望,胡适平易而葆有希望;少年多读胡适,易养成健康的心理;老年多读鲁迅,则减少暮气。

最初看到“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个说法时,心里是无比震撼的,中国现在竟然有这样的大学问家,能做出这样的评判。再细想一下,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哦,终于想起来了。有句老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后面似乎还有一句“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读者会忍不住跳起来了,这都什么歪理!

鲁迅的文章,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

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人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里,就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

到了建国后,对鲁迅的推崇更是一度达到了顶峰。

不过据媒体报道,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

删除的原因,据说有三条:

一是鲁迅的文章艰深难懂

二是要挪点位置让其他作家文章也露露脸

三是与时代脱节

鲁迅的作品并不是只有杂文,更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以思想性为其目的。鲁迅之所以以文学家的身份受到广泛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新白话文文学的探索,以及作品的文学水平。

鲁迅写了许多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他的散文和小说,结构紧凑,文笔直白,环境渲染适度,人物塑造精准。除《阿Q正传》外,大部分小说和散文都是容易阅读的。

如果不过度强调思想性,那么这些作品细节丰富,结构简洁,很多还饶有趣味,很适合于初级到中级阶段的语文教育 —— 事实上小学教材的选文,也是突出其“文学性”。如果教学合理,学生能从鲁迅的文章中学习体会到很多文学的有趣之处和实用的写作技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