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是个人信息的终极密码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的全面部署,一些重点领域的工作已经开展。虽然从现实看来,仍然存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的全面部署,一些重点领域的工作已经开展。虽然从现实看来,仍然存在社会失信频率高发化、失信主体多元化等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畅想。未来,当社会信用体系建成时,我们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社会诚信又该如何评判呢?

电影《白金数据》讲的是未来社会关于DNA和犯罪的故事。理想状况下,当所有人的个人信息数据被统一入库时,所有的案件都能够通过DNA来进行判断。在现代社会中,虽然DNA判案已经成为一种手段,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信息采集不完整、利用的真实性不确定、不能够妥善存储等。而DNA作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储存着人类最丰富的信息。当人类所有信息被统一记录时,是否就可以通过DNA来判断每个人的品质或者信用呢?是否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帮助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呢?

未来:看似完美的数据库

该片根据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中,秘密系统“白金数据”得到开发,日本全国人民的DNA数据被存储其中,进而借此构建了一个检举率100%、冤案率0%的理想社会。可即便如此尖端的系统,也被代号为“NF13”的连环杀人案所难住,凶手犯案累累,且至今下落不明,甚至连“白金数据”的开发者蓼科兄妹也惨遭杀害。此后不久,特殊解析研究所的天才科学家神乐龙平对蓼科早树尸体上提取的嫌疑人基因进行解析,竟发现真凶的矛头指向自己。凭借同事白鸟理沙的帮助,神乐连忙逃脱,而以刑警浅间玲司为代表的搜查一课早已在这座城市内布下天罗地网。在此过程中,神乐自身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现状:个别案例的应用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基因检测服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出自微积分学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的话,同样适用于人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自然人”,基因的可遗传性决定了人的许多特征也可以遗传。通俗地讲,我们会看到父母与子女的一些外貌特征极其相似,兄弟姐妹之间也很相像,尤其是同卵双胞胎更像,这便是基因的遗传效应;但这些特征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这就是基因的变异效应。

除了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育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科学》杂志评选的2018十大科学突破中,其中一项是将犯罪现场的DNA信息上传到家族DNA图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找到嫌疑人远房亲属并顺利破案。对人类外貌特征的精确刻画在法医学领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震惊全国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该案件的破获直接受益于DNA遗传信息的成功比对和指纹信息的准确匹配。

现实和未来的差距

在电影中,DNA检测技术已经成为警方办案的重要依据。通过鉴定一个人的DNA,可以获知他的身高、体重、外形、长相,甚至连身上有没有胎记都能一清二楚。只要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了一根头发,那么他的一切信息就可以通过DNA鉴定反映出来。如果社会所有人都去警察局登记DNA,那么罪犯被锁定的速度可以按秒计。并且,更神奇的是这种技术其实不需要所有人登记DNA,只要与犯罪嫌疑人有血缘关系的人登记了,那么这套系统就可以匹配出一个范围,大大缩小了警察破案的时间。警察局称这套系统为终极科学办案神器。

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特别是悬疑片里面的犯罪现场,法医通过采集现场DNA,再对嫌疑人进行DNA匹配吻合时,就知道这个人八九不离十,就是犯罪嫌疑人,而犯罪嫌疑人也就默默地低下了头认罪。而在现实生活中,DNA的运用依旧存在瓶颈。

11.jpg

电影《白金数据》海报

无法做到全面采集

在电影中,依然有部分官员的DNA没有记录在库,这部分数据被称为“白金数据”,当男主角对此产生质疑时,给出的解答是,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系统的存在。现实生活中,DNA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无合法理由无权强制采集及比对他人的DNA信息,公安机关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能采集或比对DNA:(1)犯罪现场发现的血迹、毛发等样本;(2)有其他旁证证明的犯罪嫌疑人;(3)在押犯人。例如英国警方首创“撒网式DNA采样”。但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与1994年《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都规定,不论是采集“身体内部样本”(血液、精液、尿液)的“隐私性检查”还是采集“身体外部样本”(毛发、皮屑、唾液)的“非隐私检查”,警察能强制采样的要么是处于已被警方拘禁或逮捕的“人身自由受拘束”的嫌犯,要么是已被起诉或告发的嫌犯。除此以外,警方要对人进行DNA采样,必须先获得被采样者的书面同意方可为之。

能够伪造的DNA

在某项实验中,科学家们提取了一位男志愿者几根头发的DNA并采集了一个女志愿者的血液,然后用合法买来的工具把血样中的DNA全部去除,再把从头发里面提取出来的DNA大量复制注入到血细胞中,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这份伪造的“血液”中只含有男子的遗传物质。接下来,研究人员把这些“合成”的血液送到一家美国顶级的法医实验室做检测,最后检测结果显示,这份血液来自于那位男志愿者。这项研究推翻了外界对于DNA就是百分百真实的认知。伪造DNA有可能成为一些高科技型犯罪的一种手段,在现场找到的血液或者唾液的证据有可能是真正的罪犯精心布置的。除此之外,在科学领域已经研发出一种全新的DNA合成方法,即依靠存储在执法机构中的DNA数据库中取样实现的。

存储环境的高要求

提取信息的难点在于DNA会对周遭环境反应,并在室温下不断降解。联邦理工学院项目主管Robert Grass却发现了一种保存信息的新方法:把DNA当成是化石保存。他的团队将DNA样本放入石英做的壳中,这种壳的组成结构是玻璃的一种,与化石化的骨头相似。之后团队在140°F测试了样本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取回测试后的样本发现,他们仍然能够读取之前录入的数据。Grass表示,如果这些DNA储存在零度以下的低温,那么理论上这些信息在100万年后仍然可以被读取。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普通CD和DVD的寿命只有大约25年,所以这项技术将是当前数据存储技术的一项重大改进。

文 / 江阳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