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治不了国

#原创#《论语》何以独霸天下#原创#

“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放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世风纯朴,人性简单自然,或许成立。

可惜得很,孔子在世之时并不如意,连安身立命都不算,甚至不如当今的一个“网红”大师。战国锋争一起,没有人顾得孔子了。只是由他的学生收集他平时的言论集成《论语》,因此才有了“子曰”、“子曰”的句式。纵观《论语》还是原则性较强,很难形成系统的“治国”,甚至连“企管”都够不上,无非是诸子百家之一罢了。不同于诸子百家,比如《老子》、《易经》晦涩难懂,《论语》是接地气的,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但是,一定是基于思想、理论、社会转型期,才使得孔子有一定的影响。

null

到了秦朝“焚书坑儒”,显然秦王不买孔子的帐。这并不妨碍秦朝“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开我国封建王朝之先,奠定了几乎后世王朝全部基础。只不过秦王太简单化了,什么都可以“同一”,唯独思想不能统一,你非要强制“同一”,人们就要起来造反,果然,“秦二世而斩”令人唏嘘。

null

再看汉代,一定是吸取秦王朝“焚书坑儒”试错教训,反其道而行之,开始逐渐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独占鳌头,这并不意味着《论语》有什么新的意涵,全是统治者们有意为之,由御用专家带的节奏,系统而有效地灌输给平民百姓,先给你一套仁、义、礼、智、信,再配以全套的利益再分配、惩戒,镇压制度。使封建制度不断完善、固定。这也就是自汉以来无论哪朝哪代,即便是异族虽偶有曲折也大致奉行这一个路数。

null

可是这一套成立的大前提是,小农经济的背景,闭关锁国的环境,人民的愚昧。封建统治者只需要千方百计的维持这个体系,他就能占有几乎100%资源支配权,个人可以穷奢极欲,加上叫太监们伺候的几乎失能,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

null

问题是:当下大前提已经“破题”,亟需建立一套新体制。外国有一套“普世价值”,我们认为是邪路不能走,自己新的东西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于是许多人想从老祖宗包括《论语》中看看给了我们什么?于是“国学”兴焉。我记得孟非在给一位男嘉宾总结时说过“我袭汉服,好国学,不代表我认同并遵从传统道德”。真是金句,一语道破玄机,眼下人们袭汉服,好国学,无非是秀秀,满口诗词汉赋,之乎者也,附庸风雅而已。无人关心国学承载的道德核心,更不能奢求人们以此规范言行。“孔子学院”风靡世界,无非是外国人看中国人的钱好挣。

null

不说别的,你就看看古装电视剧,服装、道具、布景全是古代,可是一个个“小鲜肉”的举手投足,眼神都是现代,看来,过去我们是回不去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治什么?治人。治了一国的人,就是治天下了。

何谓半部论语呢?《论语》中有几个硬核,“孝”就是其一,《论语》大约相当于现今对开报纸一个版面的容量,《论语》共20章,其中17处提到“孝”。它在《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七种经书中字数最少,但是,提到“孝”字最多。

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以孝治天下。这样少的内容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呢?那就是对《论语》进行泛释意。也就是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文进行解释、发挥,只要能自圆其说,明明白开水兑食品添加剂,楞冲鲜鸡汤。

null

一碗鸡汤:

我们先来看看“孝这个字的机构,它是由“老”字和“子”字所组成的上下结构,因此其本意应是泛指老一辈的人对于晚辈的人的教育培养和养育庇护,以及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的尊敬爱戴和遵循听从,或者说它是指人类的生命、情感、信念和事业在两代人之间的良好传承和接替。因此,“孝”具有双重意涵: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它意味着对晚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和培养,以便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晚一辈的人;而对晚一辈的人来说,“孝”即效法、学习老一辈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孝”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对晚一辈的人或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及其应尽的责任义务,而这种态度和义务显然是双方面的,而绝非是单方而的。

目前我们普遍理解的“孝”仅仅局限于晚辈的人对老一辈的尊敬和奉养,却没有强调老一辈对晚一辈所承担的教育和抚养的义务。这两方面的意涵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父母,在儿女因年幼还无生活能力的时候,理应对儿女养育照料,悉心教导,使之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作为回报,儿女在父母年老丧失生活能力的时候,也得悉心侍奉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人们经常把“孝”理解为晚辈对与长辈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这不仅完全有悖于“孝”的本意,也违背了人的天性。这种误解对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造成了很大的误区。如果我们放弃目前对“孝”的偏见的误解那么我们就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null

同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表面上看,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要穿,给他穿。要居住,给他居住。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孔子认为不是这样,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也得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但假如孔子说的不是子女奉养父母,而是父母养育子女呢?那么就要反过来理解了:对于犬马,我们也能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为人父母不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给予深切的关注,只是以向他们提供食物为满足,那么养育子女又怎能与豢养犬马区别开来呢?这对于今天来说也很有意义,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孩子买电脑、玩具,让孩子尽情玩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礼节,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孝道”的总之,就孔子的本意来讲,“孝道”既包含子女对父母应的义务,也包含父母对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

null

弄清了“孝道”的真正意涵之后,我们接下来探讨在今天如何将“孝道”精神内核发扬光大。这一几千年的思想遗产到了今天,一些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学习“孝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内容。学习“孝道”应该注意什么?有人也许会说,尽管“孝道”在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几千年来的“孝道”与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但事实上,“孝道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只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应该挖掘出其中的合理内容,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不是觉得有道理?这方面传媒大学于丹教授是集大成者。由于,人们长期对《论语》的再开发、再、再、再开发,《论语》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反而引发人们对《论语》反感。

null

《论语》治不了国

其实,《论语》就是一套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哲学,仅仅适用于与世无争的谦谦君子的小众们做个行为准则,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无论封建统治者把它的地位提的多高,都是为了“驭人”,“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当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论语》就不好使了。

以《论语》为代表的老祖宗的东西都不好使了。如果好使,我们早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长盛不衰,中国的历史不会是起起落落,尤其是近代的颓势,五四也不会喊出“打倒孔家店”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原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