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聚焦格力与美的“瑜亮之争”系列报道③

董明珠和方洪波——中国家电巨头的两大掌门人。一个,果敢高调,将自己与企业牢牢捆绑;一个,低调内敛,犹如一位“隐者”躲在背后指点江山。

格力与美的的“瑜亮之争”,是国企与民企的体制之差,是不同商业模式的碰撞,也是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之争。而后者,与领导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今年是两人执掌企业的第七年,性格迥异的他们将分别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而终有一日,当董明珠和方洪波不得不退场时,那时的格力和美的,能否续写传奇?

1. 一身孤胆南下行

董明珠和方洪波,都是逆袭的典范。两个人生轨迹如此相似的人,如果不是对手,也许能成为知己。

1983年,16岁的安徽少年方洪波怀揣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前往上海求学,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此时的董明珠,正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广东,也吹进了董明珠和方洪波的心里。

两人相继辞去工作,南下谋生。董明珠来到了格力,成为了一名基层业务员。方洪波则加入了美的集团,职位是内刊《美的报》编辑。

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

方洪波则在1993年的春天,写了一篇《美的舰长何享健》被刊登在南方日报的头版头条,因此被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赏识。

命运的大门从此向两人敞开。

从片区经理,到经营部长、副总经理再到总裁兼副董事长,董明珠一路披荆斩棘,与经销商斗智斗勇,大战国美,尽显大将之风。

2012年5月,她从朱江洪手中接过大棒。格力正式开启了权力高度集中的“董明珠时代”, “去朱江洪化”随后开始。“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与此同时,身在顺德的方洪波则一路历任广告科长、美的市场部部长、空调事业部总经理、美的制冷家电集团CEO等职务。

果断的他曾力排众议,30多位大区营销经理扫地出门,主推 “精品工程”战略,得罪了许多人,但赢得何享健的完全信任。

2012年8月,70岁的何享健“退位”,45岁的方洪波打破美的家族企业世袭传承制,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同年,美的整体上市,方洪波个人持股2.14%,是除何氏家族以外最大的个人股东。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戴嘉信 摄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戴嘉信 摄

在美的交班大会上,面对数百名高管,向来惜字如金的方洪波讲了两句话,一句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另一句是“方洪波只是美的历史上的一个过客” 。

行至于此,董明珠和方洪波的性格差距逐步显露出来。

此外,两人在生活上的作风也很鲜明。

方洪波虽内敛但很潮,Giorgio Armani、Gucci等顶级品牌男装,是他的家常便饭;董明珠则表示,自己穿衣服从来没有刻意去打扮,只是随性而来,没有刻意的什么品牌。“名牌衣服,只买换季打折的。”

2.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在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们都习惯性地将自己隐藏起来,保持低调成为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但董明珠一直是一个异类。

与朱江洪的谨慎、克制不同,董明珠上任后,格力媒体曝光度直线上升。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是她的谋略之一。作为一家地方国资委控股的企业,董明珠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与控股股东争夺话语权。

董明珠。王良珏 罗斌豪 摄

董明珠。王良珏 罗斌豪 摄

接棒后的方洪波则完全传承了何享健低调务实的作风。其甚少接受媒体采访,在重要公开场合也极少发表个人观点。但在不苟言笑、冷静隐忍的背后又是绵里藏针。

上任不久,方洪波就对美的实施了一场“外科手术”,他试图将规模导向的公司彻底转向效率驱动。

在半年时间里,方洪波将美的原有的产品型号砍掉了7000个,停止30余个产品平台的运行,几乎将非家电业务全部关闭,聚焦于白电板块。随后,方洪波关闭了十多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并推动了大规模裁员。

在此期间,方洪波态度坚决,义无反顾。这是他和董明珠的相似之处。正是坚强、果断的企业家品质,造就了如今的格力和美的。

但两家公司的文化也有明显不同之处。方洪波最为人称道的是其超越同行的全球视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他这样说道。由此,美的显得比格力更“开放”。

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在美的空调生产线上。戴嘉信 摄

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在美的空调生产线上。戴嘉信 摄

对内,美的早在2015年就斥资11亿元打造了开放的创新平台,即美创平台。期望通过吸引优秀创意加盟,将之打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面向全球大众的创业孵化平台。

对外,在方洪波的执掌下,美的接连接手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收购库卡、并购小天鹅,实现了快速发展壮大。

与之相比,格力及其股东显得更为谨慎。上任以来,董明珠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专注于提升格力科技竞争力。唯一一次关于珠海银隆新能源的并购案,最终也被中小股东否决。

美的的海外战略也比格力走得更远。截至2018年底,美的拥有 15 个海外生产基地,而格力的海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巴西和巴基斯坦。

格力则比美的更忠诚。这从两家公司管理团队的构成可见一斑。

2013年美的整体上市,7名核心管理层人员都位列集团董事,合计持有约8.9%的公司股份。但到了2016年7月,除方洪波外,其余6名高管全部离职或到期卸任,已无一人在现在的美的任董事或高管,且其中大部分是在2013年至2014年美的转型期间离开。

与之相比,格力董事会构成相对稳定。目前新一任格力董事会中,黄辉、望靖东、张伟都是在格力工作10多年的老将,格力二股东经销商公司的代表张军督也是自2012年至今一直身处董事会。

3. 江湖凶猛“危”“机”并存

今年1月16日,格力、美的各开了一场大会。一个以传递成绩、信心为主,一个以传递危机意识为主,画风迥然有别。

在这场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当选为格力电器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正式开启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任期。董明珠说:“未来十年,格力空调老大的地位不会变。”

而在主题为“五十重生”的美的年度经营管理大会上,方洪波说:“冰冷而真实的2018年,启发我们明白一些朴素的道理。危机来了,市场下行的时候,企业一系列问题,错误不在别人,在企业自身。”

当“掌门之路”走到第七年,董明珠和方洪波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挑战。

从外界大环境来看,2019年家电行业面临内需不足、中美贸易摩擦的挑战,行业业绩增长处于低谷期, 内需、出口面临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小米等跨界而来的互联网选手逐步向家电行业渗透,细分行业的龙头也持续加大竞争力度。

从内部看,格力的多元化进展太慢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地步;美的品牌溢价能力不够强大,重大技术和产品层面的突破不足,资源整合待加强等问题也越发凸显。

“敢于改变,是美的五十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资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方洪波提出了四个方向:改变商业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创新竞争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今年3月,美的发布高端品牌COLMO、互联网品牌布谷,由此形成10大品牌的错落布局,将从品类和品牌两个维度上,在家电业界掀起集团军作战。数字化转型,则将以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开启人机交互新时代为主攻方向,预计今年投入就达到20亿元。

格力电器未来的产业规划,则被董明珠划分为空调、生活电器(厨房电器、洗衣机、冰箱等),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工业其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通信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手机、芯片、大数据)四大块。

格力智能装备已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掌握机器人减速机、控制器和电机三大核心部件生产技术的企业。图为格力机器人乐队。关铭荣 摄

格力智能装备已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掌握机器人减速机、控制器和电机三大核心部件生产技术的企业。图为格力机器人乐队。关铭荣 摄

无惧外界的质疑,2019年,格力将坚持在5G手机技术研究上实现突破,为格力 5G 手机推出奠定基础。同时,推进新能源技术研究的创新,加快推进芯片技术研究和芯片产品研发进度,聚焦芯片可靠性及算法研究,完成自研芯片的全面替代。

还有一个“意外”:悬而未决的股改。

今年 4月8日晚,格力电器公告透露,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15%股份。珠海市国资委随后表示,推进格力股权转让可引进有效的战略资源,促进格力电器的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格力电器可能从一个国有控股的地方性国企,转变成为一个国资占配角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长期以来,美的作为民企,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无疑比格力更快、更灵活。而此次,无论是不是董明珠解盘,格力都将迎来巨变。

到那时,两大巨头持续了多年“不相伯仲”的竞争局面,是否能被打破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