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部本土的佛经:《坛经》,为什么要强调不立文字呢?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祖当年说法的时候是没有文字、文案之类的东西。后世的所谓佛经其实都是弟子们根据他生前的言行记录成书的。

null

在中国,关于佛经有这样的说法:佛教十三经。这十三部经书当中,有十二部是外来了,本土的只有禅宗的这部《坛经》。《坛经》为什么称为“坛”?这源于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法性寺创立戒坛,预言“将来当有一位肉身菩萨到此坛受戒”,后来智药三藏法师在此坛畔种了一株菩提树,也预言“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null

直到六祖慧能大师到法性寺并受具足戒,在这棵菩提树下开始传佛心印,因此弟子们将六祖前后语录的汇集成书,并称之为《坛经》。六祖大师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式,使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佛法彻底中国化,令佛陀的智慧与中国本土易、老、庄三玄的智慧水乳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化佛教禅宗,促成了佛教在中华文明土壤下的辉煌发展。

null

许多人都知道,禅宗一直强调的“不立文字”?为什么还会有《坛经》这部经典出现呢?不是很矛盾吗?确实,在慧能之后,尤其到了宋代,禅宗的文字越来越多,不只是《坛经》,各种经典也是层出不穷,如《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五灯会元》等都是禅宗的经典。但一个很矛盾的现实就是:如果没有这些经典和文字,人们又从哪里学习禅宗的佛法呢?

null

汤用彤曾例子来证实“禅宗史传之妄”,他说所谓“秘密相传,不立文字”,是慧能一系的后学们给自己争正统,因为慧能是本身没读过什么书,这才量身定做了这个“不立文字”的传说。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仅仅按照慧能的一贯教导来看,所谓“不立文字”也不是“不写文字”或“不使用文字”,而是不拘泥于文字、不执着于文字,不局限于文字。因为文字意思是说拘泥于文字的知识解琐碎而肤浅。因为语言和文字属于辨别和知识领域的一部分,只是现实世界的产物。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却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超越于这个现实世界的。从这角度来看。这或许就是历代的祖师们都不著书立传的原因吧!

null

后世的大师马祖道一对这个“不立文字”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他认为“不立文字 ”就是“只破不立”,也就是说,禅宗讲“不立文字”,这个“立”是和“破”相对而言的那个“立”。大家都知道禅宗有着多如牛毛的机锋棒喝,这种种稀奇古怪的招式归根结底 就是一个字:破。 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弟子佛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不作“立”论,却常以荒谬怪诞的方式来“破”掉弟子们的错误认识,这就是“不立文字”的马祖道一的解释。

null

或许正是这种“不立文字”的教法,破除了文字的障碍,禅宗一脉才能够进入到更深的社会底层。影响着更多的受众吧!因此佛教走到今天,可以说虽然发源于印度,但光大于中国,这一辉煌灿烂局面的开拓者当中,六祖慧能大师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太虚法师说“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质在禅”,这正是《六祖坛经》的最佳注脚。

null

六祖大师化众生等级、除思议的手眼,不仅将达摩祖师开创禅宗一脉有着创造性的发挥,确实可称之为中国佛学思想上一部开创性的经典,深深的影响唐代以后的整个中国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