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古镇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曾接驾过清朝的康熙乾隆两帝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江苏无锡,向来有着“鱼米之乡”的称号,河多、桥多、小巷也多。在无锡城西面的 惠山古镇上,就有一条叫作“龙头河”的小河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迎来无数的游客从河上来到 古镇。尤其是清朝的康熙、 乾隆两帝,先后十二次从这条河上经过。
说“龙头河”,或许好多人并不清楚,要是说到惠山浜,或者寺塘泾,那么上了年纪的本地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从 无锡古运河的“西关” 黄埠墩处,直通至惠山古镇的横街口的小河。横街口处立有一面高大的牌坊,上书“人杰地灵”四字。人们便是从牌坊下弃舟登岸,进入惠山古镇的惠山寺或 寄畅园。
惠山浜全长约有1.4公里,因为从前的古镇没有一条陆路可以直达,所以想要去惠山寺烧香,想要去寄畅园游玩,必须从惠山浜上行船经过。可以说惠山浜便是从前古镇的黄金水道,身世显赫, 地理位置重要。
东西走向的惠山浜,河道并不宽,现在人们见到的河面,也就五六米左右。在惠山浜流入古镇口时,有一座石拱桥连接小河的两端。这座桥名叫“宝善桥”。史料记载:这座桥是由明代万历二年进士、无锡人邹迪光兴建。从宝善桥至“人杰地灵”牌坊,便是人们俗称的“龙头河”河段。
龙头河一名的来历,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人杰地灵”牌坊下,建有一座会吐水的石螭。螭是传说中的龙太子,头上没有龙角,长着大肚子,喜欢吐水。因而在古建筑中,石螭形状,便用来装饰水流涌出来的地方。
这只终年不断吐水的石螭,其嘴中流出来的水,来自一街之隔的寄畅园。那里汇聚了惠山山间的泉水,当 寄畅园的水满溢时,通过暗道,从石螭的嘴里流入龙头河中。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清朝的两帝,先后十二次到达惠山古镇,这条小河是不折不扣的“御河”。
龙头河的南岸一条街,人们称作为“下河塘”,自然西岸一条街便是“上河塘”了。上下河塘的街边,汇集了惠山古镇众多的古建筑,以名人祠堂为居多。据统计,现在能查到姓名家谱的祠堂,就有一百多间。这些古建筑,从明代起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包括现代整修翻新的在内。
上下河塘昔日里之繁华,可以说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缩影。下河塘街上,就有无锡最早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惠山园,高忠宪公祠、张文贞公祠 、杨藕芳祠 ;而上河塘则有先贤廉子祠、朱乐圃先生祠 、张义庄祠 、薛中丞祠等。建筑风格以明清两个时代为主,中间也间隔着西式 洋楼建筑。
下河塘临近宝善桥处,还有一条横切的小河,旧时被称作“烧香浜”。因为每到惠山庙会或节庆时,周边地区的百姓驾着小船前来惠山寺烧香。因为龙头河是“管道”,普通百姓的船只无法驶入,只能改道进入烧香浜,从那里上岸后经惠山直街进入惠山寺。
龙头河也好,烧香浜也好,因为河道过于狭窄,当年康熙和 乾隆所乘坐的龙舟,均无法直接驶入进来。所以民间也就有皇帝来惠山寺,也得跟百姓一样,换条小船才能上岸的说法。只是乘坐小船,慢悠悠地从龙头河驶过,看上下河塘的街景,确实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味。
现在, 惠山古镇龙头河的两岸,成为市民喝茶休闲的好地方。每天从早到晚,沿着两条街,一字排开的是一张张茶几和茶椅,三五好友坐在岸边,喝茶聊天,竟然成为 古镇上的一道风景。作者简介: 陆建华 摄影( 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